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兒子犯罪,老子罷官,劉子真有點想不通。他想:“我自己站得正,行得直,又沒有叫兒子去幹壞事,為什麼要牽連我呢?”

有位好心的同事對他說:“當然吵,你是個出名的好人。兒子犯罪,罷你的官是不大合理。可是,你為什麼不早教育你的孩子像你一樣廉潔清直、品行端正呢?”

劉子真聽了,不解地說:“我吃住在家,與他朝夕相處,難道我的所作所為,兒子看不見嗎?我品行端正,是我自己這樣做的,不是祖上叫我這樣做的,難道他的行為,非要我說教不成?”

那位同事聽了,認真地說:“原來,你這樣的老子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卻不去好好啟發教育孩子,你錯就錯在只注重身教,而不注重言傳。言傳身教是不能偏廢的啊!”

劉子真聽後默默地點了點頭。

現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締造祖國未來的歷史,因而也是締造世界的歷史。

——馬卡連柯

教育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的債務。

——喬治·皮波迪

子女教育是社會的基礎。

——柏拉圖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

——《康德教育論》

教育的藝術在於:經常給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任務,並且巧作安排,使得他願意幹,有興趣,高興地去完成大人的委託,使他感到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A.馬爾庫沙

認錯也是一種教育——徐思誠知錯認錯在兒子心中樹起高大形象

徐光啟(1562…1663)的父親徐思誠,是商人出身,因為被盜而破產,之後以農為生。

光啟是徐思誠的獨生子。小時雖淘氣,倒也惹人喜愛。徐思誠一心供他好好讀書,將來做個大官,好為徐家爭光。

一天,徐光啟伏在桌上寫一篇作文。老師出的題目是《民莫敢不敬》。這是論語中的半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百姓對統治者不敢不敬。光啟總覺得這句話不對,所以他寫不下去,便溜到後園裡去了。

正在織布的母親見光啟不在書案讀書,就叫女兒出去找。徐思誠聽說兒子不好好讀書,心裡很生氣。當他發現光啟蹲在棉花地裡全神貫注地觀察棉花株上一根橫生出來的枝條時,沒有立即去喊他。但當他發現光啟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頂上的嫩芽摘斷時,不由地喊道:“光啟,你過來。”

徐光啟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急忙走過來,恭敬地站在父親面前,垂下兩手問道:“什麼事,父親。”

“什麼事,你為什麼不在家好好讀書,出來亂折我的棉花。”父親生氣地說。

徐光啟一聽不覺好笑,說:“父親,你誤會了。現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結不出蕾鈴的,棉花已經兩尺多高了,如果再讓它往上分枝生長,只是浪費養分。如果把它頂上的'沖天心'摘去,省下來的養分就可以供給下面快成熟的蕾鈴,這樣,收穫才多哩。”

徐思誠覺得似乎有理,但又懷疑摘去“沖天心”會損傷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說:“要是弄死了,我不饒你。”

“我是向阿康伯學來的。阿康伯種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問他,是他告訴我摘'沖天心'的。”徐光啟向父親解釋說。

商人出身的徐思誠,自己感到種棉花沒有經驗,聽了兒子的這番話,覺得可信。他本來想多批評兒子幾句,維持老人的尊嚴,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錯了,為什麼還要堅持自己的錯誤呢?在孩子面前堅持自己的錯誤,不但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使他將來也會堅持自己的錯誤,甚至學會狡辯。認錯,也是一種教育。於是,父親徐思誠當著兒子的面,檢討了自己的不對,並學著兒子的方法,也摘起“沖天心”來。

父親看到兒子對農業有了興趣,經常讓他到田園裡幫助種莊稼,使他學會了不少新的農業技術。

後來,徐光啟透過刻苦求學和農業實踐終於成為一名科學家。他寫的《農政全書》六十卷,“雜採眾家,兼出獨見”,成為明代農業百科全書。

為了孩子,您完全應該懂得一點兒電子學,懂得一點聲音重發系統和當代文學知識。即使不精通現代詩的韻律,也知道韻律是怎麼回事,不要單靠回憶往事來維持自己的威信……

——A.彌庫沙

你必須知道,孩子的正直正是你自己正直的結果。

——洛朗斯·佩爾努

母親的教誨——老舍稱母親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