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要過分追求,要孝敬長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是你父親的遺言,望你好好勉勵自己。”

歐陽修聽到這裡,抽泣著對母親表示:“我一定繼承父親的遺志,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後來,歐陽修做了官,任參知政事。慶曆三年,他因積極支援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把美德、善行推介給你的孩子們;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財富——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貝多芬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列夫·托爾斯泰

把完善的教育遺留給子女,乃是最好的遺產。

——司格特

刻在石碑上的家訓——包拯教育下一代的故事

北宋時期的開明知府包拯(999…1062),為了教育子女專門寫了《家訓》刻在石碑上,豎在堂屋的東壁,以戒後世子孫。碑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後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來告他親任包勉的狀。原來,包勉做沙縣知縣時,侵吞救災糧款,逼死人命。雖然因此而罷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狀紙告到了包拯手裡。

包拯見此民眾氣氛,大怒,把包勉拿來問罪。包勉在事實面前沒有抵賴,但他請求看在母親面上,讓包拯饒他一次。他並且表示,決心今後不再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親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後,他父親因他面板太黑,把他當做怪物拋棄了,是他大哥撿他回來的。這時大嫂王鳳英生下包勉才個把月,同時帶兩個孩子,不僅精力照顧不過來,奶也不夠吃。為了養活包拯,王鳳英忍痛將自己的兒子寄養到別處,撫養包拯到7歲。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為一提看到母親面上,包拯就會心軟。可是包拯心想:賽如親孃的嫂嫂一貫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幹好事,我要是顧念私情有意包庇,這不符合她的心願。只要我給她養老送終,嫂娘是不會怪罪的。

沒想到,包勉的母親聽到兒子要被治罪了,一時想不開,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個情。包拯懇切地說:“嫂娘,侄子有罪,應當與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於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詢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並且一再教我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後如何公正地為百姓做事呢?”嫂娘聽了,覺得包拯的話在理,便擦了擦淚說:“人家都稱你'包青天',這是咱家的光榮,你就按法律處置吧。”

於是,包拯立即根據法律,用鍘刀將侄子包勉鍘了。

包拯從侄子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訓,對自己的後代更加註意嚴格教育了。所以他特意為子女們立下了那刻在石碑上的《家訓》。

教育是民族最大的生活原則,是一切社會里把惡的數量減少,把善的數量增加的惟一手段。

——巴爾扎克

曖昧而散漫的教育,造就了一大堆不可靠的人。

——歌德

可以忠告,可以勸導,有時還可以譴責,但是應當格外當心,要把他們的動機表示明白,要確切地表明他動機的根據是嚴父般的慈愛……

——誇美紐斯

言傳身教不可偏廢——劉子真從失誤中悟出教子經驗

七百年前,南宋有個姓劉的太尉,叫劉子真。他“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幾十年如一日。

一次,他有事去找以奢侈糜爛著稱的石崇。上廁所時,見裡面裝飾得富麗堂皇,使人眼花繚亂,還有兩個婢女在廁所裡手捧香囊侍立。見這情景,他立刻退了出來,以戲弄的口氣對石崇說:“真對不起,我錯走到你的內室去了。”

石崇洋洋自得地回答說:“沒錯,那正是我的廁所呀。”

“貧士不願上這樣豪華的廁所。”說罷,便走到另外的廁所去了。

劉子真有個兒子叫劉夏,在一個村鎮上當個小官。按說父親的品行他是看得見的,但他“不學無術”,整天郎郎當當,後因貪汙受賄而受制裁。劉子真也因此受株連被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