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是個滿族人。他的父親是清朝皇宮的一名護軍,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不幸陣亡。當時,老舍只有一歲半,是母親一人把他從小帶大的。

老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婦女,她愛乾淨,桌面上從不留有灰塵,櫃門總是擦得清潔明亮。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親要澆花了,他就去取水;母親掃完地了,他就去撮土。慢慢地養成了他愛清潔、愛整齊的好習慣。乃至成名以後的老舍仍然保持著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澆花的習慣。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從不潦草敷衍,總是整齊地書寫清楚。

老舍好客,待人極端熱情,有求必應。這些性格,也是母親傳給他的。

他的母親會給嬰兒洗澡,會刮痧,會給孩子剃頭,會給小媳婦們絞臉,凡是她能做到的,都盡力去做。客人來了,不管手頭經濟多麼桔據,也要設法弄點東西去款待。誰家有事要幫忙,她總是跑在最前頭。

他的母親要強、豪爽、硬朗。在兵荒馬亂之中,在刺刀下,在饑荒裡,她挺身而出,為保護自己的兒女而承受一切艱難困苦。他也最肯吃虧,從不跟別人吵架。

老舍繼承了他母親的性格。

在重慶的時候,他的生活相當清貧,但是老友相逢,賣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館,盛情款待。

1938年,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時,沒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沒有錢,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國民黨政府要人,千方百計進行營救。

老舍說:“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但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

母親的影響和樸素的教育,給老舍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在記念母親時曾這樣說道:

“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每個家長既為己育兒,又為國教子;既當子女楷模,又為別的孩子作表率。這種社會性薰陶感染少年兒童的表率作用,是任何物質東西都代替不了的。

——萬里

教育始於母親的膝下,孩子耳聞一言一行,均影響他性格的形成。

——伯雷

父母在兒童的氣質中,奠定了最初幾塊基石。

——蔡特金

為了兒女都成為棟樑之才——蔡和森、蔡暢的母親伴子求學

1919年12月15日,法國郵輪“央脫來蓬”號從上海楊樹浦碼頭起航。第二天,報紙上登載新聞說:“乘斯船出發之留法勤工儉學生有30餘人,均乘四等艙位,內有湖南女生葛健豪、蔡暢、向警予……”

葛健豪(1865…1944)是革命先驅蔡和森和蔡暢同志的媽媽,當時已經50多歲。她這樣大的年紀,居然還攜兒女到法國勤工儉學,不能不說是一件新聞。

葛健豪一貫支援子女好學上進的要求。蔡和森從小就酷愛學習。13歲那年,他到醬園當學徒。一次,因為看書被店老闆發現,捱了打,他憤然離店回家。他的父親是個商人,脾氣有點古怪。他見蔡和森回家很生氣,舉著旱菸袋要打蔡和森。媽媽卻護著兒子,勸丈夫說:“這孩子不是塊做生意的材料,便要他去做也做不好。你自己做生意,結果還不是越做越倒黴,何必叫孩子走這條路呢?”結果,她讓孩子上學,為蔡和森爭得了求學的機會。

葛健豪媽媽支援男孩子上學,也支援女孩子上學。當時,別的人家都把女孩關在房內,烙守著“孃家做女,莫出閨門”的古訓,而她卻讓兩個女孩子到外面跟男孩子一塊兒玩;人家的女孩幾歲就要纏腳,她卻硬頂著,不這樣做。

1913年,她的丈夫為了五百塊銀洋的“聘禮”,竟許諾將13歲的女兒蔡暢嫁給一個財主做媳婦,這引起了葛健豪的氣憤。她不顧丈夫持刀殺人的威脅,毅然決定帶著蔡和森、蔡暢和已經結婚喪夫的大女兒蔡慶熙,一起到長沙求學。這時葛健豪已經年近半百了。她投考的是湖南女子教育養習所,學校當局見她年紀太大了,不肯讓她報名。他要蔡和森為她起草了狀紙,到縣衙門去評理。縣官聽了她的申訴,批了“奇志可嘉”四個字,被破格錄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