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是一個非常可笑的東西,第三世界只能說有科學院聯合會,或者叫科學聯盟,絕對沒有科學院。所以,所謂的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完全是子虛烏有。

熊丙奇我們可能對很多正確的科學體系有誤解,而且我們沿著這個誤解一直在發展。

顧海兵這實際上是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的另一種表現。搞學問和帶兵打仗不一樣。打仗有上校、將軍、元帥,這個沒有問題,因為這是組織管理。但是在學術界千萬要少搞等級,而且要儘量把等級粗化,絕對不能終身制。我們現在已經有職稱制度,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在這個等級制度下,你不能再把它進一步複雜化,你越複雜,就越背離學術發展的規律。其實在學術界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取消任何職稱。我們取消院士制度,可以改為中國科學協會會員,你是會員也是一種榮譽。

第29節:指標學術

熊丙奇如果作為會員,就不會有很多實質性的待遇,僅僅是一種榮譽,就目前而言,在很多地方,院士享受副部級待遇。

顧海兵像奧林匹克競賽,我們沒有必要給拿冠軍的運動員一個稱號……“院士”,我們可以給他獎勵,給他一百萬,一千萬都可以,但是這種獎勵是對事不對人的。這一屆奧運會你是冠軍,你就是英雄,下一屆你拿不到冠軍,你就得從這個臺上下來。現在當選為院士的很多人都在60歲以上了,不是說60歲以上的人就沒有創造力,但是自然規律告訴我們,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60歲以後,根本沒有了太大的創造性。這些人當選院士後很難有創造力,很難有重大創造。王選院士自己都說,在他沒有得到院士頭銜的時候,他非常有創造能力,但是沒有人給他任何頭銜。但是他50多歲以後基本上就不搞科研了,評院士實際上是總結,也是一個封閉,院士評上以後,已經把他創造的動力給關閉了。中國現在的學術問題,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處在所謂中國學術最高層的院士制度所引發的,因為我們的院士的表現可以說並不那麼令人滿意。如果要維護中國的學術尊嚴的話,必須對院士制度進行徹底改革,要從上層改起。

原因12:指標學術

很多人其實有做學問的理想,可是,現實的制度打破了他們的夢想。

“十年磨一劍。”我們愛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一個人對事業的執著,以及最終獲取的豐收成果。

這樣的評價,在過去的大學校園,在國外的大學,還是比較貼切的。十年瞄準一個方向潛心研究,十年內可能默默無聞,一點可以“顯示”的成果也沒有,在旁人看來飽受寂寞折磨,而在十年後,釀成“驚天大發明”。現在,有這樣經歷、這種精神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有,只可能是漏網之魚,因為一般來說,要是長期處於沒有產出的狀態,他早被淘汰了。

這個時代,時興一年磨一劍,甚至一年磨N劍。要知道,十年,是一屆校長任期的兩倍半。

定指標,領任務,記工分,是領導們最拿手的辦法。要在我這裡混,一年得交多少貨上來。論文、專著、經費、專利,全部摺合成“工分”。沒完成“工分”,扣錢,甚至走人;完成工分,獎勵。大學教授於是被稱為“城市農民”。

辦法立刻顯示成效,為了完成這“工分”,大家埋頭“苦幹”,發論文的找雜誌請客送版面費,出專著的買書號“自辦”發行,搞經費的大肆公關領回扣……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盤活資源後,有人“埋頭”一年寫二十幾篇各類論文,申請十幾項專利,為學校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也為自己帶來諸多好處:位子、房子、票子、車子……

如此高的產出率,自然讓大家興奮得停不下來,也帶動大家積極上進。有一項調查,是針對25歲以下年輕人的職業態度的,這項調查顯示,有超過50%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在35歲前將達到自己的事業頂峰。中國的這股快速成才風,看來要勁吹很長一段時間。

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於是我們每年有了那麼多成果,成千上萬項,數也數不過來。也於是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從第24位“增大到”第31位。當然,我們可以質疑2005年5月這份發自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解讀中國內地經濟競爭力下滑的真實原因》,鄔靜娜、屈麗麗,《中國經營報》,2005年5月23日。)並不十分科學。

對話觀點:

我們一些制度在逼著老師不能安心於學術。

我們現在評價學校好壞,總是說這個學校有多少教授,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