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是應該更換成更符合於這個學校水平的人?我想是可以的,但是這個機制在哪裡?機制現在並不明確。他們一樣當教授、當博導,在那裡坐著,有的還是行政負責人。你能把這個人拿掉?如果你沒有機制拿掉,更有本事的人怎麼能出現?怎麼幹?我們現在之所以人員更新得不夠,主要原因是淘汰機制不健全。另外,有不少人大學畢業第一年就給學生上課了,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過去,大學教師第一年當助教聽課,第二年幫助導師批改作業,第三年才能上課。

第42節:人才培養的認識

作者補記在教學過程中,目前存在五大問題,一是“知識為本”的指導思想;二是“剛性”的教育模式;三是“繁、難、偏、舊”的教育內容;四是“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五是“記憶考察”的考試方法。

熊丙奇另外,學校很多的政策是不導向老師走向課堂,不導向老師好好教育學生。

作者補記大學對人才培養的認識,可以從1999年擴招時的有關分析中得到。1999年擴招時,領導提出教室不夠可以增加座位、增加使用時間,宿舍不夠可以到外租借房子,圖書資料不夠可以湊合著用,可怎麼就沒有考慮過教師不夠的問題?是不是他們認為一個教師給100個學生上課比一個教師給20個學生上課更具有規模效應?

劉西拉大學在科研評估上有非常具體的指標。但是,在教學評估上的指標,或者說怎麼來測算一個老師教得好不好,這方面的科學評價,應該說是還遠遠不夠的,還沒有很好的評估系統。而且,評價出結果以後,也沒有給他們應得的好處。科研出了一篇文章很明確,給多少錢。但是熱衷於教學的,在教學上投入很多的,學生反映很好的,怎麼去評估他,獎勵他?對領導來講,他們不一定很勤政,因為論文的篇數是可以數的,在哪個雜誌上發表了幾篇,數完了就給錢。教學呢,教得好和不好,學生有各種不同的評價,你怎麼分別好壞?這需要花功夫才能弄清楚。因此熱衷教學的沒有得到應得的好處。比如說考試,有一個我從清華請來的博士,他教課的時候,人家這門課考一次,他考三次,最後學生反映這門課是他們幾年來覺得上得最好的一門課之一。是什麼原因呢?同學說,這個老師考試多。這時系主任就去調查,說:“我從來沒有聽到學生說考試考得多的課反而是好的,都希望少考。”但同學們反映,多考了,知識掌握得牢固,這門課收穫最大。要知道考三次和考一次,在批閱考卷的工作量上就是三倍之差。三倍工作量投下去,有沒有報酬?沒有報酬,完全是年輕教師自己付出。在這些方面,學校常常沒有下工夫去甄別,也沒有花工夫去發現哪些是在教學上投入多的教師。所以,補貼的錢就給了出論文的了,而教學上投入得多的不能得到好處,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這是教育體制上面的問題。

熊丙奇我曾聽一位老教授說,有一位年輕老師,在選課說明會上公開對學生說,你選我的課,來不來上課我不管,學期結束包管大家全部透過。這居然獲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選課的學生很是踴躍。由於學校的教育問題,在大學裡,沒有多少學生真正有學習的興趣,能把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學習、就業結合起來的學生就更少了。

作者補記繳費上學的大學生,按理應該對大學教育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可以這樣想,我是繳費上學的,把學費、生活費等折算到每節課中,上課沒收穫,就等於浪費了這一節課的錢。可是他們中有不少人並不這麼想,因為他們追求的是一張文憑,而不是接受教育的過程。繳了錢,拿到了文憑,然後就有用人單位認同,就是划算的。畢竟,我們還是一個學歷重要性超過能力重要性的社會。

朱永新很多大學的年輕教師,自己的人生觀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們也是一路高考走上來的,他們自己還沒有形成人生觀、價值觀,要他們幫助大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幫。我不贊成現在的輔導員制度,應該用導師制替代現在的輔導員制。我在大學做教務長做了五年,也認識很多輔導員,他們中很多人,自己的思想問題都沒有解決,怎麼解決人家的思想問題呢?我主張用導師制來強化導師的個人責任。所有的教授和副教授,你必須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負責,要和學生討論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問題,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教他們怎麼做人。

熊丙奇這很有道理,可是能實現嗎?怎麼操作?

作者補記即使實行導師制,也不一定能解決相關的一些問題。就拿目前實行導師制的研究生教育來說,現在一個導師帶的學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