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二是進行監督,三是制定好如何辦好學校的規則,這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每個地方都有高教佈局問題,哪個地方搞一所學校,哪個地方以什麼為主,這方面政府有一點責任,因為涉及到很多高校的關係調整。但是,一個學校本身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這應該由學校自己來決定。學校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聽取廣大教授和一部分學生的意見,包括畢業生的反饋。學校應該調查自己的畢業生現在的情況如何,這些調查可以為進一步規劃大學的發展提供非常好的依據。當然,最後的決策權還是在學校領導手中。

大學能夠正確定位,首先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政府應該讓大學自主定位。第二,大學能夠正確定位,要靠校長,校長要充分聚集校內的智慧,為學校找到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和合適的發展平臺。當然,社會也要給大學定位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不要推動大學都朝某一種型別去發展。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校才可能理智地定位。現在缺少的就是理智,攀比風太厲害了。

原因6:建一流大學的熱情

我們國家沒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學,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上。

“211”是什麼?

有很多版本。

現在的版本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

而據說,最初的版本是面向21世紀,建設100所世界一流大學。十分有氣魄。其後,不斷地被修正和調整。

發端於1998年5月的“985”工程,其核心是要建設若干所大學,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起初,北大、清華是第一梯隊,復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7所學校是預備隊。按說,這樣的規模,與中國國情還是比較匹配的。

可是,很多學校不幹,我也要“985”!首先是因為錢,進不進“985”,學校獲得的投資不一樣;其次,是名分,“985”,那是行走大學江湖的口令,是“985”,不是大“大佬”,也是準“大佬”,不給錢也沒關係。

就這樣,今天的大學江湖上,已經有了30多個“大佬”。

回頭一看,這不是暗合了當初“211”的初衷了麼?

對話觀點:

現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學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國家有沒有那麼大的財力支撐?搞學術研究型的,社會有沒有那麼多的崗位提供?

量大面廣的地方高校,要安於自己的定位,辦成為當地社會服務、讓老百姓滿意的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國家選擇幾所學校作為重點進行投資,這沒有錯。但是,什麼學校能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政府說了算的。

對話人:唐安國

熊丙奇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應該和經濟發展相結合。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們國家究竟有多少學校能夠建設成一流大學?

唐安國國內大學在辦學中與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經費的差距。像香港科技大學,在短短的時間裡超過了我們的北大、清華,關鍵的問題是它籌集了大量的資金,可以從全世界招攬很多優秀的人才。我們國家如果有十來所高校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中,這是最為理想的。但實現這樣的目標,要根據現實國情分步走。先重點建設兩所學校。現在“985”學校搞得偏多了一點,原來“985”的意思是:1998年5月,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校慶時講話,希望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國家先確定重點支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所學校,並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7所學校作為第二梯隊。但是後來互相攀比,變成了現在的三十幾所。現在的“985”跟以前的“211”差不多了,再發展下去就變成“211”了。

作者補記與三年從教育部那裡拿到18個億,而且還要看政府臉色的北大和清華相比,香港大學的日子,確實是比較好過的。首先,政府的投資就不少,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把教育作為財政預算優先考慮的專案,20世紀90年代教育經費開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過80年代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瑞士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其次,據報道,在2003年至2004年的18個月間,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成功地為學校募集到6億港幣。(《大學校長必須有能力籌錢》,豐捷,《光明日報》,2004年8月10日。)香港大學目前的經費60%來自公共機構,學校制訂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