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免俗,明明對科舉沒有興趣,卻偏要逼著走科舉的路子,父子鬧翻,兄弟傾軋,裡面的苦水就不用說了。
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讀書人的出路太少了,除了皓首窮經之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功名就是他們的一切!
而如今呢,總算有了改變的曙光。
唐毅提出擴大蒙學,籌建三大學堂,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那些沒錢交束脩的貧苦人家,不用擔心了,蒙學不收學費,還提供一頓免費午餐,三年時間,對於天資好的學生來說,足以完成識字的任務。有才情,有能力,就去考科舉。沒有的話,能考進三大學堂,好好讀書,五年時間下來,學好了本事,足以出去找一個體面的工作。
養家餬口,過上小康的生活。
財經、翻譯、法律,三大學院,不止針對性強,培養出了的人才立刻能上手,而且招生規模大。
以財經學院為例,第一學期招生就有一千兩百多人,除了正規的學制之外,還增設了成人教育,這個主要針對有一些經驗的書吏、賬房、文案等人員,他們的學制是一至三年,學成之後,能拿到畢業證書,身價大漲。而且憑著學歷,還能參加市舶司的吏員選拔聘用考試,有機會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官。
這幾乎就是在科舉金色的大道之外,增加了一條銀色的橋樑。經過一番宣傳下來,豈止是杭州,就連其他地方都被驚動了。尤其是唐毅的老家蘇州,讀書人眾多的紹興,不少人寫請願書,聯名上書胡宗憲和譚綸,紛紛要求比照杭州辦理。
弄得胡宗憲一腦門子官司,唐毅,你的名字就叫麻煩!
走到哪裡,都惹出一大堆的爭議,到底想幹什麼,我還要全力對付王直呢,沒空給你擦屁股。
胡宗憲把這些請願書都送到了知府衙門,唐毅也沒有料到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他思前想後,大規模辦教育,能產生的效果絕對是驚人的,甚至有朝一日,會挑戰一千年的科舉制度,這也是長遠佈局的一環。
只是暫時還不宜弄得風風雨雨,而且大幹快上,肯定會出問題,到時候砸了招牌,反而不美。
可是各地的訴求又不能不管,唐毅把徐渭幾個找來,仔細商量一番,最終決定,三大學堂七成五的名額留給杭州,另外兩成五留給其他各府的學子。
唐毅又親自撰文解釋,支出三大學堂的人才培養是針對市舶司,針對海外貿易的,對這方面不感興趣的就不要參加,而且任何嘗試都有失敗的可能,等到杭州實驗成功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
他又提出了很多技術性問題,比如課程設計,師資來源等等擺在眼前的困難。
各地一琢磨,說的也對,還是靜觀其變,看看唐大狀元能折騰出什麼來。
當然也有一批膽子大的,他們紛紛打點行囊,跑到了杭州,準備成為三大學堂的第一批成員,這其中就以心學門人居多。
進入十一月以來,杭州街頭熙熙攘攘,各地書生雲集,簡直比鄉試還要熱鬧。
唐毅大辦學校,也不是所有人都拍巴掌,就有一幫言官上書,認為這是收買人心,其志不小。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天下的讀書人都應該以匡扶社稷為己任,如三大學堂,言明為商人服務,簡直有辱斯文,敗壞聖人之教,唐毅身為文苑清流,不思報國,竟然弄一些歪門邪道,簡直罪不容誅……
這些奏疏上去之後,還沒等朝廷有什麼處置意見,支援唐毅的一派可就不幹了。
隨著丙辰科的同窗紛紛結束觀政,進入六部科道,一十三省,成為大明官僚集團的一份子。唐毅作為他們的班長,榜樣,在丙辰科的號召力絕對是驚人的。
沒用發話,這些人就紛紛上書。
比如諸大授就指出有教無類,是聖人的主張,夫子光收三千弟子,才有儒家的根基。眼下大明讀書人,何止百萬,州府縣學滿足不了需求,多辦學校,乃是順天應人之舉。
陶大臨緊隨其後,他提出杭州三大學堂,乃是針對市舶司培養人才,市舶司承擔了為了朝廷增加稅賦的重任,不能既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吃草。以往歷代的市舶司,就是因為缺少精通實務的人才,不得不把稅收外包給商人處置,造成財稅流逝嚴重,如今唐知府所作所為,乃是謀國之舉,用心良苦。
剛剛接任御史的鄒應龍也上書了,他的角度和上面兩位並不相同。
鄒應龍是蘭州人,出身貧寒,考了十幾年,才勉強考中三甲進士,相比唐毅等人,他的科舉之路更加辛酸,比起徐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