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但中華帝國就不同了。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後勤補給中國都擁有歐洲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若是能拉上中國一起幹一票,不怕印度人不就範。當然兩方能打得兩敗俱傷那是更好。當然他表面還是極其剋制地回覆了一句:“那裡這是如鄉隨俗嘛。”
面對楊辛榮雲淡風清的回答,荷蘭特使不置可否地聳了聳肩。他心裡也清楚比起歐洲人來,中國人對臉面上的事更為重視。從眾人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印度人的愚鈍其實已經讓中國人怒火中燒了。自負天朝子民的中國人在一個小土邦國受到如此待遇,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在他看來一切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67 臻盛世奧斯曼稱雄 中西使共遊蘇伊士
印度土邦主在中國人眼中看似可笑而又愚蠢的舉動,對於印度人來說卻是天經地義之事。正如中國人自稱天朝上國,歐洲人自負文明中心,印度人也不過是在以他們自己的世界觀來應對這個世界罷了。至於說世界應遵循何種文明的世界觀取決於何種文明更強盛。那在此時的穆斯林世界確實有這個本錢傲視全球。因為穆斯林世界正是趁著16世紀,基督教世界剛剛覺醒,華夏世界陷入沒落的間隙蓬勃發展起來的。待到17世紀上半葉時,伊斯蘭教已從沙漠灘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教派成長為了世界上是大的、發展最迅速的宗教。
因此,如果這個時候火星上真有一位神話中的觀察者,在觀察整個地球,那他一定會認為穆斯林的世界才是這個星球的主宰。其實自1500年起,穆斯林世界就已經是各大文明中佔據地域最廣的一個文明。而且在那之後,它還在繼續大力地向外擴張。與基督教世界向海洋擴張不同,穆斯林世界擴張的方向是內陸。當16世紀,葡萄牙人在印度和東印度群島獲取立足點時,當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征服一個帝國時,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正在闖入中歐,蹂躪匈牙利,並於1529年圍攻哈普斯堡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與此同時,在印度,莫臥兒帝國傑出的皇帝也正在穩步地向南擴充套件自己的帝國,直到他們成為幾乎整個半島的主地在其他地方。一時間穆斯林信仰在非洲、中亞和東南亞諸“原始”民族中間廣為傳播。
而穆斯林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它的“三大帝國”——地跨中東、北非和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菲帝國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這三大帝國在17世紀均已臻於鼎盛,並且統治著伊斯蘭教的中心地帶。無論是在經濟、軍事、政治、文化角度穆斯林世界都能傲視歐洲的基督教世界,甚至剛剛甦醒的華夏世界。
這其中又以奧斯曼帝國最為強盛。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13世紀後期,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扶帝國的西北最邊緣地帶,那裡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哩。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做奧斯曼的人,向塞爾柱帝國最高統治者宣佈獨立。當時任何都人都不曾想到這樣一個以土匪首領名字命名的不起眼的小國,日後成為傲視世界的奧斯曼帝國。
而今臻於鼎盛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是一個橫跨三大洲,擁有人口5千萬的泱泱大國。無怪乎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團日益增長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緊緊抓住,並進一步燃燒下去。”而這種敬畏很大程度上是原於土耳其人的軍事實力。出於地理上的原因,歐洲人對土耳其軍隊是非常熟悉的,與他們打交道有大量的直接經驗。這些經驗使得歐洲人一直以來都視土耳其人為最勇敢的東方人。他們擁有火炮火槍,以及多得猶如蝗蟲一般的軍隊。當然土耳其軍隊在火炮裝備方面通常落後於歐洲軍隊。因為他們靠歐洲人供給最先進的大炮和最富有經驗的炮手。不過,這種差異僅僅是程度上的。因缺乏火炮而無力抵禦進攻的情況,對奧斯曼帝國來說,並不存在。正如所有穆斯林國家的軍隊一樣,作為歐洲夙敵的奧斯曼帝國也可獲得大量裝備,只是這些裝備並不象同一時期最好的歐洲軍隊的裝備那樣有效和得到很好的操縱。
與歐洲人口中形容的野蠻、好戰、愚昧恰恰相反,這個時代任何一個穿行於奧斯曼帝國城鎮的旅客都會驚訝於穆斯林世界寬容。因為當歐洲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互相殘殺,不斷地迫害、劫掠猶太教徒時。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穆斯林世界中卻享受到了其在歐洲時難以比擬的自由。
1654年7月,經過了數個月的航行,中華使團抵達了奧斯曼帝國在紅海上重要的港口——蘇伊士城。雖然出於行程問題,使團無緣拜訪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