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揚州瘦馬’打起來。現在擺明了,誰能抓住文武百官的把柄,誰就是將來繼大統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眾望所歸。
內院,於開泰帝而言可能是個陌生的詞。
於鄭貴妃、王國舅及……李闖林父親並不陌生。
泉州沉船案後,李威被革去官職,流放嶺南,路行一半便死了。臨死前,李威叫過小兒子李闖林,將他壓在身下,拼盡最後一絲力氣,讓他裝死。
李闖林怕的渾身發抖,裝也裝不像。李威看著兒子笑,目光又無奈又悲傷,“你怎麼這麼笨。”
李威苟延殘喘,索性吐了他一身汙血。押送的官差嫌髒,檢查的便不那麼仔細。李闖林便趁人走遠後逃了。逃之前,他將父親草草埋在亂石堆裡。
李闖林知道,泉州沉船案是假的,根本沒有什麼五艘大船沉入海里血本無歸,沒有!甚至船上的貨李威都沒有見過,李闖林不知道這這些錢是誰貪的。
可苗將軍無糧兵敗根本和李威無關。朝堂沒錢,是因為奸臣當道,貪贓枉法,和他父親又有什麼關係,難道這大魏少了泉州一個缺口,便活不下去了。
李闖林根本不相信。
前有云韶府,後有教坊司。內院,是民間的教坊司。
李闖林在成為齊王門客前,不止一次潛回泉州調查真相。李威昔日同僚都對泉州沉船案緘口默言,李闖林只打聽出來,沿江各市舶司提舉給劉首輔塞了錢,最終糾責只落在了李威一個人身上。
也許與劉宗光而言,他不過順手辦了一件事,拉了個記不住姓名的替死鬼。
於李闖林而言卻是一場滅頂之災。
可笑的是,劉宗光居然是個慈父,真是太可笑了。
劉宗光為了劉俞仁可謂是付出一切,開泰帝無論怎麼削他的權,只要對劉俞仁好,不斷的給劉俞仁加官進爵。劉宗光居然都能一一忍下來,無論開泰帝怎麼苛責刁難。他都不予反抗。
譚宗賢不想承認,可他看著劉宗光對劉俞仁好,總是會想到李威。天下父親何其相像,哪怕如劉宗光這等狼心狗肺之輩,對兒子也是掏心掏肺。果真是虎毒不食子。
譚宗賢也是入閣後才知道,‘揚州瘦馬’從獻宗皇帝開始,便私下授意蘇州、揚州、泉州等地官員扶植的。想借此給文武百官套上一個枷鎖。
可實行並不順利,聖旨一下,各地官員誰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便不了了之,直到獻宗皇帝駕崩,這件事都一直被擱置著。
第一個撿起來這件事的是王國舅,王國舅堂姐是獻宗皇帝的皇后。與和景帝后不同是,獻宗帝后很是恩愛,恩愛到獻宗帝駕崩後,王皇后悲痛欲絕,直接跟著去了。
王家因此很生氣,教育現任王皇后時,便有些偏頗。只可惜偏的太厲害,以至於這個王皇后進宮後,根本沒把住和景帝的心,到讓鄭貴妃佔了上風。王家也因此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廢后。
言歸正傳,前王皇后知道獻宗皇帝未成的計劃,一直有些不甘心。便向王家透露過這件事,希望王家能把這件事辦成。
王家上下都很激動,誰都明白辦成這件事的意義有多大。如果能挾制文武百官,屆時王家可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可惜此事龐大,非經久歷年不得成事。
一直監督王家動靜的鄭貴妃得知此事後,便授意哥哥鄭乾,即宣武大將軍關山月也去插手此事。決不能讓王家因此獲利,再不濟,鄭家也要分一杯羹。
鄭、王兩家,拼勁全力去做。到也頗見成效,‘揚州瘦馬’頗具規模,經過十八年的**。各官員府中的‘眼線’也按插的差不多。
只可惜一山難容二虎,何況還是水火不相容的鄭、王兩家。
十八年,譚宗賢敏銳的察覺到這個時間點。他有一個大膽的假想,如果,當年那五艘船的貨,是被鄭、王兩家,拿去培養‘揚州瘦馬’呢?
連懵懂無知的章年卿都知道,那時候朝堂上下缺錢。
和景十二年,和景帝正值青年,精神充沛,四肢有力。苗將軍出戰前,在此十年間大魏都無戰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何以致缺錢至此?
原先,譚宗賢以為是打仗太勞民傷財,國家負擔不起。現在看來,若是有人在國難的時候,搬空國庫,趁機扶持私慾,也許更能解釋的通。
譚宗賢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鄭貴妃和王國舅在國難的時候發國難財。但沉船是假的,他比誰都明白。如果不是劉宗光指使的,還有誰能吞下那五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