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橫飛、滿眼兇光、嘴裡都是謾罵,大法官只是微笑,端起杯子來緩緩飲茶,他心裡清楚:隨著二者都發展了起來,立刻就開始互相妒忌仇恨了,太監罵宦官太下賤、宦官看太監太無恥。不過,對皇帝和朝廷而言,他們兩幫人都是自己的手指頭,一個是左手,一個是右手,而兩隻手缺一不可。
儘管買辦群體在外交上,對列強非常軟弱。在這個層面上,會損失國家利益,然而另一方面,他們作為西洋與宋國聯絡的紐帶,天然就會訓練本國商界經營技能、引入先進科技和管理觀念、可以引領發展商業文化。他們如磁石一般從海外引入宋國發展經濟急缺的商業資本、科學技術,幫助列強在本土建立完全本土化的工廠和商業。
若一地引入足夠多的列強資本,這對於國家安全是有益的,因為這就是相當於人質的防禦盾牌。無論是清國等本土國家和宋國起了衝突,還是列強等國和宋國起了摩擦,若宋國有很多列強的資本在內,列強民間就是傾向於和平政策的。
假如英國要與宋國開戰的話,鴉片托拉斯在議會的代言人必然會強力反對戰爭,對宋國投資的英國商人必然也極力反對極端措施;而假如宋國與第三方展開戰爭,比如宋清再次開戰,列強商人又會傾向於支援和自己利益聯絡緊密的宋國,哪怕宋國無理鬧三分,也會對欺負人的宋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層面上捍衛了宋國國家利益
從這個意義上,與其說買辦是漢奸,不如說是皇帝的托兒,搞來一筆筆的錢和人質。但是假如一國的經濟全部由買辦或者官督商辦為主導,這也不行。全由買辦主導的經濟結構相當於皇帝陛下變作了列強的總督,完全替他們商人賺錢、替他們工廠消滅失業率了,國家的血會被抽光。
而官督商辦主導的經濟則相當於國家民間經濟失去所有活力,這種經濟結構不是必死,但只適合普魯士或者日本那種極端講究秩序和尊卑的文化,需要絕對的權威和皮鞭。對於宋國原來猴性十足、不勞而獲為榮的儒家傳統文化而言,這種結構會導致民間經濟停滯乃至倒退,而官督商辦經濟徹底變回官吏經濟。
這種情況在清國已經發生了:清國為了自強放開了一段時間的民間引入西洋科技辦廠,清國人也不是傻子,能人很多,一時之間,民間百花齊放,什麼紡織廠、火柴廠、洋釘廠都起來了,但隨著其清廷主導的官辦洋務運動開始,私營企業數目反而急劇減少。
發展一般的企業,被大官企擠垮了;發展好的企業,則被清國官吏巧取豪奪了,不同意官家入股?別說你企業會死,你自己都會家破人亡。而以上這兩種軟弱的極端依靠國外的經濟結構,也會讓列強商人胃口越來越大,從賺大錢變成把所有錢都賺走,弄不好兜裡裝滿宋國金銀的列強商人們會在議會里叫囂對軟弱的宋國要求越來越多,乃至發動征服戰。
長得肥交點保護費不是錯,但是長得肥,卻連個防衛自己的角或者獠牙都沒有,那就是一頭家養的肥豬,總有一天被人煮了。因此在國家經濟層面,海皇需要買辦商人這些“騙”來財富、科技、經驗的“托兒”,但不能全靠著“托兒”騙,那樣遲早有一天會被“全球警察”們給端了老巢,黑金充公。
海皇還需要自己本國的本土商人,這夥人天然就是列強商人的死敵。很有意思的是:本土商人往往都是在自由競爭領域努力,然而在經濟領域,他們都是徹底的排外者並且堅決反對全面自由競爭,希望建立經濟壁壘,自己獨霸東亞市場,起碼獨霸宋國市場。
因此他們在外交上甚至有點不切實際的強硬,老盤算著現在就和列強談判各種不平等條約中的經濟條件,起碼要收回100%關稅制定權來吧?宋國實力肯定沒到這種地步,因此他們的觀點總是被買辦一方嘲笑,被譏諷為只會放嘴炮、表演自己多愛國的戲子,根本屁用沒有。
然而雖然不切實際、雖然弱小,雖然真的表演性質很重,但這夥人就是海皇眼裡:水牛的頭上角、野豬的嘴外獠牙、乃至臭鼬的屁囊,用來在全球叢林經濟領域保衛自己。當買辦們催肥宋國這頭小瘦牛後,那麼牛角就應該長出來啦!
當然假如某日,本土商人可以與實力強大的列強商人平起平坐或者實力相擬之時,那時買辦必然被比成小老鼠,就無所謂買辦與本土商人之分了。不過在這種時刻,宋國必然實力也躋身列強之列,這種情形可能還會很久遠。此外買辦還有一項優點是皇帝求之不得的,就是他們不僅可以引入資本和科技以及商業經營管理體制,他們還引入西方基督徒文化中的法治觀念。
某些靠列強狐假虎威自己單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