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氣體發生器,讓渦輪泵的功率變得更大!
當然一開始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還沒有走那麼遠,他們打算是改良V2的設計。準備將********鹽溶液替換為鍍銀鎳網催化器。他們發現使用鍍銀鎳網時,70%濃度的雙氧水分解產物溫度就能達到233度,而90%的雙氧水則能夠達到740度。不過唯一的缺點是這種催化劑的活性是有時間限制的,僅僅只有兩個小時。
經過一連串的試驗,新的採用固體催化劑的R7火箭的原始模型誕生了。其RD107/108渦輪泵結構還比V2有了更多的最佳化,除了驅動氧化機泵和燃料泵之外,還帶有齒輪傳動的兩臺副泵,其中一臺專門用於為氣體發生器供應雙氧水,這樣就不必像V2一樣在雙氧水箱採用氮氣擠壓輸送方式。
毫無疑問,R7的原型算是青出於藍了,實現了V2所不能實現的高度整合化。但是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就是不滿意,因為其工作效率真心是不高。所以當時科羅廖夫一方面繼續完善R7的設計,另一方面也在試圖突破V2條條框框。
很快科羅廖夫就找到了思路,在他看來問題就出在了雙氧水上。既然雙氧水催化分解反應很礙事,那麼不妨就直接用主燃燒室所用的推進劑,讓它在單獨的燃燒室內混合燃燒,但工作的溫度可以想方設法的控制得低一點。這樣的獨立燃燒室就是燃氣發生器,產生的是真正的燃氣。使用時只需要少量的壓縮氣體將推進劑吹入燃氣發生器,一旦燃氣發生器開始驅動渦輪就可以接管為推進劑增壓的工作。這多方便!
當然,在1944年這還僅僅是一個大體的設想,就算是科羅廖夫也僅僅只是將其當成了遠景規劃。在當前,他主要精力還是大改的大號V2,也就是蘇聯的R7火箭。
1944年十月,在KGB的資金支援下,RD107發動機進行了試車,初步驗證了其可靠性。接下來的兩年之內,這種試車還要進行數十次,直到其完全成熟之後,才會開始下一輪的試驗,也就是實彈檢測。
對於李曉峰來說,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1950年以前,就能獲得能夠拋投原子彈,而且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初步估算)的導彈,這對於蘇聯未來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未完待續。)
513導彈
當然現在蘇聯唯一刊用的導彈就是克隆V2的R1以及對R1的小範圍改進版R2,正在進行的還有R3以及R4、R5、R6、R7和R8專案。
看上去專案很多,但是分工還是很明確的,R3將是蘇聯第一款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現在正在緊張研發當中。R4依然是空空導彈,不過這是一款紅外製導的。R5和R6專案屬於海軍,其中R5是水面發射的彈道導彈,也就是R2的海軍版,這個倒是簡單。而R6則是海軍正在推進的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專案,目前因為資金和技術的原因處於低速預研狀態。至於R7自然是不用多說了,這是陸軍和空軍聯合投資的洲際導彈專案。至於R8則是在R2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射程的中程導彈,按照計劃,這款導彈射程將達到1500公里,彈頭的最大拋投重量將達到五噸。
說白了,R8專案就是專門為拋投原子彈量身定做的。一千五百公里的射程哪怕是部署在波蘭也足以威脅巴黎和倫敦。想必能讓英國人和法國人老實不少。反正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最近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就是搞定R8,讓蘇聯的核力量初步具備極高的突防能力。
當然,這還需要時間,按照科羅廖夫的計劃表,R8將在1945年進行實彈檢測,真正服役可能最快也要到1946年。所以某仙人還得加緊催促圖波列夫,讓他趕緊的加快圖4專案,不然蘇聯有了原子彈卻沒有運載工具,那才叫搞笑。
彈道導彈和轟炸機的事兒就暫時說到這裡,接下來要說的是巡航導彈的事兒。李曉峰對這個方面也是相當的重視,實際上一開始在他影響下蘇聯對於這兩種導彈就是一同發展的。比如在1943年,軍委就正式下令研製T1彈道導彈和T2巡航導彈,其中T1的成果就是R1和R2彈道導彈,而T2的研發進度就沒有T1那麼順利了。
實際上從一開始T2專案就遇到了大麻煩,什麼大麻煩呢?那就是竟然沒有人願意接手T2專案。這是怎麼回事呢?
咱們從頭說起吧,首先要明確一點,T2這個巡航導彈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巡航導彈,從某意義上說華夏所謂的巡航導彈是專指類似於戰斧一類的對地戰略打擊的飛航式導彈。但是國際意義上的巡航導彈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