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雜謁樟�壞愣�庖宥濟揮辛恕�
其次,敲打瑞典也起不到敲山震虎的作用,瑞典早已不是當年的北歐霸主了,愣被教訓成了中立國,敲打他除了讓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緊張之外,毫無意義。一個弄不好還會降這些國家逼到英美那邊去,實在是不合算。
最後,當前的國際形勢也不允許蘇聯隨便浪費力量了,二戰勝利的果實太大了,大得已經超出了蘇聯的消化能力,再不管不顧的大吃大嚼,真心是會噎死的。反正蘇聯在西歐這一塊該有的已經全都有了,搞瑞典沒意義哈。
但是話又說回來,瑞典的搞法實在太具有挑釁意味了,不教訓一下又說不過去。讓李曉峰忍下這口氣也太蛋疼。反正此時的瑞典就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真心是讓人膩味。
就在李曉峰考慮著怎麼收拾瑞典才能恰到好處時,意外情況又發生了。前面說過,英美這一票是竄通好了要給蘇聯上眼藥的,但是法國這一票實在不給力,小小一個丹麥問題都搞不掂。真心是讓英美大失所望。
眼瞧著丹麥問題從一開始的雷聲大雨點小漸漸變得雷聲都有氣無力之後,英美是坐不住了。按照這種節奏下去,蘇聯根本就是毫髮無傷啊!不光是毫髮無傷,甚至都沒能達到分散蘇聯注意力的作用,這怎麼行呢?
所以,英國人趕緊的上場了,丘吉爾擔心再晚兩天,丹麥這檔事就一點浪花都沒有了,乘著現在這一頭還有點說頭,趕緊的開始搞巴勒斯坦和伊朗吧!
英國人首先選擇在巴勒斯坦動手,畢竟跟伊朗不太一樣,巴勒斯坦算是英國的自留地,在這裡搞事英國完全佔據上風。不過說起中東這一塊的問題,就不得不提土耳其。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牛逼的時候,中東這一塊,包括埃及和北非都屬於土雞的地盤。只不過在蘇萊曼大帝的輝煌之後,土雞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19世紀中期,偌大的帝國已經呈現出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非那一票被英法收拾得服服帖帖,埃及更是直接被英國人劃為了保護國。中東那一塊,阿拉伯人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部族勢力比土耳其政府更能掌控當地的地方政權。
而等到了一戰爆發,尤其是土耳其正式加入德奧集團之後,中東這一塊的形式就變得相當的複雜了,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雖然宗教信仰上高度一致,但是真心是尿不到一個壺裡。跟隨著先知一起奠定YSL教義的阿拉伯人在經過最初的輝煌之後,很快又變成了爛泥,反而讓土耳其這個外來人執掌了YSL世界的牛耳。不過這也留下了隱患,奧斯曼土耳其在軍事上自然是沒話說,但是在宗教上要矮阿拉伯人一頭。
實際上從頭銜上就能看出區別來,穆罕穆德去世之後,阿拉伯帝國的掌舵人的頭銜是哈里發,這個詞兒的意思其實是******教徒的總代理的意思,也就是整個******世界的帶頭大哥。但是阿拉伯帝國被蒙古幹掉之後,哈里發就是個笑話了。一直等到奧斯曼土耳其崛起,******世界才引來第二次輝煌,當然,這就跟阿拉伯人沒多少關係了。而奧斯曼土耳其的老大是沒有哈里發頭銜的,包括所謂的蘇萊曼大帝在內的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其正規頭銜都是蘇丹。
蘇丹可是差了哈里發一大截,更多的只具有世俗意義,翻譯成總督或者統治者都行。顯而易見的,阿拉伯人在精神上時自認為高出土耳其人一等的,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島上還有先知穆罕穆德的後裔,自然的是更加看不起土耳其人了。但是讓人遺憾的是,這種精神上的滿足感改變不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是******世界的統治者。
反正在一戰之前的狀況是,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虛與委蛇,土耳其給那些擁有宗教特權的阿拉伯部族領袖一定的自治權,但是這些部族必須承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權,也就是這麼將就著。
只不過一戰的爆發讓阿拉伯人看到了擺脫土耳其的希望,這就有了後來阿拉伯人跟英法眉來眼去,在中東後院起義造反的故事(勞倫斯就參合到這個事兒裡去了)。按照英國最初的許諾,是要給予這些阿拉伯部族獨立的主權的,但是我們都知道,英國人最擅長的就是說話不算數了,搞定了同盟國之後,英國人就反悔了(對此勞倫斯是相當氣憤的),也就是說一戰後,阿拉伯人只贏得了有限的獨立,頂頭老闆不過是從土耳其人換成了英國人和法國人而已。
自然的,阿拉伯人是不滿意的,一大批阿拉伯有識之士就投入新一輪贏得獨立的努力,而此時,英國人為了制衡阿拉伯的反抗,就想出了老辦法——分而治之。也就是給阿拉伯人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