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選擇的是猶太人,搞出了那個噁心的貝爾福宣言。
歷史上這個搞法還是挺有用的,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幾次中東戰爭。當然,二戰結束之後,英國人的控制力下降,美國和蘇聯取代了其原本的領導地位,直接導致英國人失去了對猶太人的控制。而為了維護石油利益,英國和法國最初站在了阿拉伯聯盟這邊,結果慘遭美蘇吊打。
不過在這個時空,情況就變得更加複雜了。猶太人在一戰之後就基本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早早在東普魯士建國的他們比歷史上強大得多,這也直接導致巴勒斯坦地區的力量對比被完全改寫,有了東歐分基地的猶太人比歷史上強大得多,在巴勒斯坦地區吊打了阿拉伯人。
而這個結果對英國是相當的不利,英國人希望的是平衡,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鬥得旗鼓相當,他好漁翁得利。但現在完全是一邊倒,尤其是二戰勝利之後,蘇聯第一個跳出來表示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很顯然猶太人已經完全倒向了蘇聯,而這就意味著英國的中東政策徹底的破產了。
自然的英國人不幹了,此時阿伯丁還沒有發現油田,而爪哇的油氣田又在二戰中損毀嚴重,一瞬間大英帝國的石油安全變得一點兒保障都沒有了。後世的****都知道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都是滿世界的找石油渠道。英國自然是更加明白這個道理,而中東的石油資源就不用廢話了,可以說英國要想重新回血,就必然要抓緊中東。很自然,不管是為了討好阿拉伯人,還是搞石油,還是反擊蘇聯,英國於情於理都要敲打猶太人,這是必然的選擇!
所以,在蘇聯表示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之後,英國也立刻就表示反對:“猶太人的生存狀況已經大大獲得了改觀,而且業已在東普魯士定居的他們完全沒有必要返回巴勒斯坦……猶太人大量湧入巴勒斯塔只會增加地區的動盪和衝突。所以英國政府認為此時不宜談什麼猶太復國,猶太人應該更加剋制!”
這一番宣告幾乎是全盤否定了之前的貝爾福宣言,也宣告了英國的猶太人政策進行全面的調整。並且這還不是最厲害的,作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人想在巴勒斯坦搞事實在太容易了,二戰結束之後,沒有了納粹的牽制,英國人完全可以騰出手來消滅巴勒斯坦當地的猶太民兵。實際上英國人也是這麼做的。
五月十五日,也就是納粹投降的第六天,根據丘吉爾的命令,皇家空軍的一隻空降兵部隊就被緊急部署到了巴勒斯坦,緊接著相當數量的英軍離開法國轉道前往埃及西奈半島。這些動作很明確的表示出了英國的強硬態度。
這是英國人的態度,再看看猶太那邊。按照本。古裡安的設想,二戰之後東普魯士基本國家策略還是避免直接捲入大國爭端,確保東普魯士的安全並積極的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猶太家園。應該說這樣的國家策略對蘇聯並不是特別有利的,畢竟二戰中蘇聯為了東普魯士還是付出良多的,如果沒有蘇聯的支援,東普魯士是肯定頂不住納粹的狂攻的。而現在猶太人竟然又一次準備過河拆橋,真心是孰不可忍。
只不過本。古裡安的設想很好,但是國際形勢變化之快,實在是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戰後他首先訪問了美國,一方面是尋求美國的猶太財團的支援,另一方面也是變相的向美國示好,避免東普魯士被美國人打上親蘇聯的標籤,那就很麻煩了。
只不過本。古裡安的美國之行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杜魯門對他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哪怕是他一再解釋東普魯士同蘇聯並不是同盟關係,杜魯門對他也是很冷淡,甚至不是看在猶太財團的面子恐怕都不想見他。
當然,杜魯門的冷淡也是可以理解的,二戰中東普魯士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實在太緊密了,二戰之後,蘇聯又第一個站出來幫猶太人說話,你說你們之間沒什麼,誰信?
不過最主要的還不是這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杜魯門準備深化英美關係,自打蘇聯展示了自己的核肌肉之後,美國是有些惴惴不安的。是的,美國也有核武器,在這個方面兩國差距不大,但是美國當時也沒有洲際導彈,站在美洲大陸上是沒辦法朝蘇聯扔原子彈的。
也就是說要想保持對蘇聯的核威懾,美國人就離不開歐洲大陸,只有在歐洲大陸上B29之類的轟炸機才能往蘇聯的核心區域扔原子彈。但是,這面臨問題,美國在歐洲是沒有領土的,也就是說想要用核武器威脅蘇聯就必須在歐洲有軍事基地。
和歷史上不同,美國沒有分到一寸德國佔領區,不能直接在德國駐軍,之前杜魯門也探了探法國的口風,試圖說服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