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部分

發沒發生現在已經不可考了,可郭嵩燾從此再也沒能翻身,雖然李鴻章多次向他施以援手。可這位中國第一位傑出的外交官終其一生,也沒能擺脫身上的罵名。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身為“天朝上國”的中國遣使藩屬和“四夷”,只有兩種情況,不是宣揚“皇恩”(比如說鄭和下西洋),便是羈縻“遠藩”(比如漢唐時期地“和親”政策,為什麼派個男人去“交涉”就不可以,送個女人去讓人家白那個“什麼”卻沒有人認為有什麼“不妥”,不管這個女人是公主還是平民百姓。難道是怕男人去被人家那個“什麼”有傷風化?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心理”真是讓人琢磨不透),“天朝上國”這一輩子他就從來沒有這個“對外派駐常任使節”的“規矩”,也不接受“夷狄”們派駐使節,甚至於連外夷來中國朝貢的使節也都不許久留!

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情況就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西方列強竟然要求向北京派駐外交使節!

這在外國人看來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要求,可沒想到居然比“割地賠款”引起的“輿論反彈”還要大!中國傳統士大夫們群起抗議。認為這些洋人們“羈縻京師”。有失天朝“體統”(中國人的這種想法真是不可理喻,皇帝的園子都讓人燒了砸了搶了。還有什麼“體統”可言?)但在西方列強的槍炮面前,“天朝上國”也只好乖乖地放棄“原則”(可見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洋鬼子們”便堂而皇之地在“天子”腳下住了下來。

西方使節進來了,可“天朝上國”卻堅持不外派對外使節!

郭嵩燾出使英國,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此前中英之間發生了“馬嘉理事件”(又稱“雲南事件”或“滇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一支英國探險隊由緬甸闖入雲南境內,和當地居民發生了衝突,英國人開槍打死了數名當地居民,當地居民則奮起反抗將這個不知死的傢伙幹掉了。英國藉此事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根據該條約裡的一條,中國應派“欽差大臣”到英國“道歉”,並擔任中國駐英國公使。

郭嵩燾同意出使,其實也是這位開明地洋務派官員和李鴻章一樣,有著替國家擔當的胸懷和氣魄,他當時自己就說過“以為時艱方劇,無忍坐視之理”。即便這樣,他仍然得不到“大多數人”的理解,以至於最後還是身敗名裂,連親朋好友都為他惋惜,認為他千不該,萬不該,去當這個“鬼使”的外交官。“文章學問,世之鳳麟。此次出使,真為可惜”,“以生平之學行,為江海之乘雁,又可惜矣”。

中國外交官不僅被士林視為“鬼使”,實際在中國官僚制度的設計上,也被作為“等外品”處理。根據清廷的相關規制,外交官一職並非“實職”,而只是“出使某國欽差大臣”,臨時“差使”而已。論這個“實職”與“差使”,那裡面的“講究”可就大了去了,“實職”乃是經過吏部任命的經常性官職,被納入國家升遷考核的完整體制當中去,而“差使”則是臨時性地派遣,等於是後世的“出差”,“差使”完成仍回原職就算不錯了。

外交官只是作為“差使”,而且在國家制度設計的時候,沒有明確“銷差”回國後的“政治待遇”,這一趟“出差”最短一二月,有的甚至是好幾年,這樣一來,在這個通訊還不發達的時代裡,外交官與國內官場的聯絡自然要稀疏甚至中斷,這對官員地升遷來說有相當不利地影響,在中國傳統官員們看來,出任“鬼使”無疑是和“自斷前程”劃等號的。

上次朝廷安排李鴻章出訪歐美,其實也是有一定“深意”地,害怕李鴻章位列中樞,權力太大,所以用這個辦法制衡一下,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康有為不也就是這麼“鄙視”李鴻章的麼?

孫綱聽了他們的解釋,這才明白,慈禧太后為什麼要對他說“委屈你了”,而江穆齊不陪他出使,堅持要留在國內“替他看家”的舉動,也就很好解釋了。

自己為什麼一直沒有升遷的機會,他現在也知道原因了。

李鴻章沒有和自己明說當中的玄機,其實可能他是基於對自己性格和能力的瞭解,才沒有事先告訴他的。

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夠理解他的苦心。

孫綱現在才明白,怪不得中國在外交方面為什麼總是吃虧的多,其實不光是“弱國無外交”的原因,這個舉國上下以外交為“恥”的觀念,根本不知外交為何物,在裡面也起了相當壞的作用。

“四大鬼使又怎麼了?談笑間,改變世界格局,正是我輩鬼使所為!”孫綱聽完後,大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