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3部分

攻玉,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淮軍雖然在近代化軍隊程序上不如人意,但是其作戰模式還是有些可取之道的。

淮軍於剿捻初期也十分不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山東巡撫丁寶楨不願其轄境變為戰場,對李鴻章的方案虛應故事甚至蓄意破壞。剛開始李鴻章調魯軍三十一個營佈防膠萊河,丁寶楨只答應給十一個營。

李鴻章意在嚴防膠萊河西岸,而丁寶楨卻率軍深入膠東蓄意驅捻出魯;同時丁寶楨還對淮軍進行糧草封鎖,淮軍所到之處,“城寨俱閉”,“辦糧不出”。

膠萊防潰後,李鴻章和丁寶楨為了推卸責任,“騰章相詆”,朝廷一面進行調解,一面切責李鴻章“詢私諉咎,倒置是非”,“意存忌刻,縱賊誤事”,飭令交部議處。

是時言路糾彈,朝廷惑於群議,認為“河防不可恃”,曾國藩也勸李鴻章“早思變計”。凡此種種,使李鴻章陷於頗為困窘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一面主動致書丁寶楨“講好”,一面堅持既定方略。他特別加固運防,親自駐守臺兒莊就近督導,並先後設立四支由淮軍精銳組成的“遊擊”之師,計有戰馬八千匹,以騎敵騎追擊捻軍。

這樣,就使東捻軍陷入危殆的處境:它雖然突破了膠萊防線,但仍被困於黃河、運河、六塘河、大海之間的狹窄地帶,“以走制敵”的特長無法施展行動屢屢受挫。

十一月任化邦在蘇北贛榆戰敗被殺,十二月東捻軍在壽光海濱一戰折損三萬餘人,精銳幾乎喪失殆盡。1868年1月賴文光雖然率餘部突過六塘河,但孤危之中受傷被俘,在揚州被殺。東捻軍終於被李鴻章鎮壓下去。這一結局表明,李鴻章的戰略指導是基本正確的。

李鴻章督師剿捻第三階段是1868年上半年在直東戰場與西捻軍作最後決戰。

東捻軍在危厄之際,曾向在陝西與左宗棠部對戰的西捻軍緊急求接,西捻軍聞訊即決定離陝東進。張宗禹等原擬率部南出潼關,由豫入魯,後來又考慮到清軍聚集山東,河北空虛,遂決定進軍直隸,威脅京畿,逼迫清軍回救根本,從而達到解救東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