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部分

卻是朝廷極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可惜捻軍實在太過猖狂,數量又多到讓朝廷頭疼萬分,不是說剿滅就能剿滅乾淨的。

還有陝西甘肅一帶的回民,最近一段時間也是不停折騰,地方清軍全力圍剿效果卻是差勁得很,因為當地清軍主力早已出境參與圍攻太平軍的戰鬥去也,實在沒有實力也沒精力應付烽火連天的亂象。

總之在恭親王口中,大清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危險關頭,變可能還有一線生機,不變的話只有死路一條!

得,繞來繞去又繞到了搞洋務的路子上頭……

和恭親王一番閒談,讓吳可知道了不少沒注意或者太過偏僻的訊息,也算是收穫不小,兩人一番長談說了近四個時辰,最後在王府吃了頓豐盛大餐吳可便告辭離開,臨行前受邀日子多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走走。

吳可欣然應允,他對於這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衙門還是非常好奇的。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可是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併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

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咸豐十年(1860)朝廷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後,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

經咸豐帝批准,於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總理衙門由王大臣或軍機大臣兼領,並仿軍機處體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有總理大臣、總理大臣上行走、總理大臣上學習行走、辦事大臣。

初設時,奕訢、桂良、文祥3人為大臣,此後人數略有增加,從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大臣下設總辦章京(滿漢各兩人)、幫辦章京(滿漢各一人)、章京(滿漢各10人)、額外章京(滿漢各8人)。

總理衙門最初主持外交與通商事務,後來擴大管理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留學生等,權力越來越大,舉凡外交及與外國有關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無不歸該衙門管轄,成為朝廷的重要決策機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擁有如此廣泛的權力,涉及到外洋事務都需總理衙門報備出面,以兩廣與外洋頻繁聯絡往來的現狀,更是少不得與總理衙門打交道的機會,在其初建時好好認認門混個臉熟極有必要,省得以後衙門裡的小吏看不清形勢盡給兩廣扯後腿船小鞋。

當然有桂良這位同盟好友坐鎮總理衙門,相信不會有那不開眼的玩意主要找茬……

第626章熟人

“哈哈夢臣老弟,什麼風把你吹到這來拉?”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堂,桂良正一臉開心的迎接吳可這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訪,眉梢眼間都是掩飾不住的喜悅。

“哈哈,總理衙門這麼大的牌子擺這這裡,我要是不來拜拜碼頭,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啊!”吳可滿臉輕鬆跟著調侃了句。

“這話怎麼說的,有我桂良在衙門裡還有人給老弟你找不痛快不成?”

桂良雙眼圓瞪,裝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摸樣惡狠狠道,看得周圍的總督衙門官吏好一陣咂舌,沒想到自己老大跟兩廣總督的關係竟好到這份上。

“說笑了說笑了,兩廣地處南方沿海地區,與各國洋人打交道的地方多得很,以後也少不得要麻煩總理衙門的各位同僚!”吳可輕輕一笑沒接這話茬,抬眼望了一圈正堂裡來來往往的官吏輕鬆轉移了話題。

桂良笑了笑也不說話,熱情的邀請吳可參觀新設的總理衙門內部,吳可欣然應允起身著著桂良向衙門後院說說笑笑行去。

總理衙門位於北京東堂子衚衕,原為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於設立的同年改建。總理衙門的東半部為大清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今北京大學外語學院前身),西半部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

總理衙門的成立也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朝廷認為同外國關係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俄國使臣來華,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國均由禮部接待辦理。

等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由兩廣總督專辦與歐美國家的交涉,特加欽差大臣頭銜,稱“五口通商大臣”。

咸豐十年《天津條約》簽訂後,各國在華設使館、駐使節。他們為了控制朝廷中摳,不願意以“蠻夷”的身份同帶有封建社會衙門習氣的朝廷所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