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福王登基是弘光,朱慈烺這個根正苗紅的皇太子登基,大概是因為皇帝雖然變了,但是文臣並沒有改變,還是那一撥人,所以朝臣依然定了一個弘光。
這段時間南京非常熱鬧,因為春闈剛剛結束,江南科舉的書生齊聚南京,很是讓秦淮河紅火了一把。
但是當楊潮回到南京的時候,卻是一片哀鴻,因為放榜了,每次放榜都是除了個別勝利者外,其他人都是心情最差的時候,估計秦淮歌女的懷中又要多一批哀嘆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哀嘆書生了。
此時有四個很低調的書生,戴著斗笠冷眼看著金榜,心裡充滿了怨毒!
其中一個恨恨道:“奸佞當道,嫉賢妒能。”
其他人哀嘆一聲。
此人接著道:“弟去意已決,去武昌左平賊麾下,定要匡正朝綱!”(未完待續)
第三百四十一節左良玉東下
煙花三月的季節,一個書生滿懷著對權力的渴望,卻屢屢失敗的壯志未酬,無比悲憤的心情,竹杖芒鞋頭戴斗笠,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去武昌的小船。
此舉無論如何看都帶著一股悲壯,頗有一副勢要乾坤倒轉回的決心。
楊潮才不會注意到一個失敗的舉子的命運,他此時正愁朝廷內外的事情呢。
黨爭,又是黨爭。
楊潮小心翼翼的維護,誰知道還是讓偏安一隅的這個小朝廷邁進了黨爭的無底深淵。
楊潮大力支援的史可法倒臺了。
楊潮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皇帝對自己似乎頗不待見,左思右想自己沒有得罪過皇帝,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一個忠臣,絕無任何出閣的舉動,只能認為是皇帝在刻意打壓自己吧,這樣一個手握十萬重兵的武將,確實很難讓皇帝安心。
但是史可法也太不爭氣,或者說太沒有戰鬥力了。
崇禎時期,他長年在江南做漕運總督,之後又做了兵部尚書,崇禎身死之時,江南文官中,就屬他資歷最深,當之無愧的內閣首輔,又有楊潮的支援,理應穩如泰山。
可是他還是失敗了。
現在的內閣首輔變成了兵部侍郎馬士英。
史可法作為內閣首輔期間,竭盡全力推銷他的聯虜平寇策略,而且為此付諸一切努力,左懋第等人北上的時候,除了帶去國書,史可法還以內閣首輔的名義,分別給吳三桂和大學士馮銓、謝陛等人寫信,只可惜這些人已經死心塌地的跟著新主子了,見都不見故國的使節。
但是好死不死的。史可法還給多爾袞寫信,信中內容極為謙卑,目的無非是兩國合議。連手剿滅李自成而已。
結果多爾袞也給史可法回信,這封信惹起了朝儀。多爾袞在心中不但不承認南明君臣,而且斥責他們無君無父,不先給崇禎報仇反而擅立皇帝,是妄立。
同時還在信中勸史可法早日認清大勢投靠滿清,並且說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弟弟已經歸順正朔,希望史可法能夠早日勸說南方偽立的君臣棄暗投明,早早歸附滿清,也不失大功一件。
正是這封信給了史可法沉重的打擊。
陳洪範沒有將信直接給史可法。而是悄悄的公佈了出來,頓時惹起不少人彈劾。
馬士英更是彈劾史可法賣國,證據正是史可法的弟弟已經投降,史可法一直鼓吹聯虜,馬士英說“豈不疑哉”。
史可法自然不可能是叛徒,歷史上他也確實給多爾袞寫信,多爾袞也回信了,內容也差不多,但是那時候史可法並沒有被太多質疑,因為那時候皇帝是福王。文臣跟福王不和,因此文臣抱團,可是現在皇帝是朱慈烺。文臣一個個並沒有壓力,因此反而生出勾心鬥角來,馬士英彈劾史可法,不但很少有人幫他說話,甚至還有幫腔質疑的。
史可法異常灰心,他根本不願意捲入黨爭,其實他不是一個喜歡爭鬥的人,甚至多次認為朝政就是壞道了內鬥上,所以他主動退讓。上表自請去除首輔之位,請求去江北督軍。不是史可法想控制軍權,他還沒這個心眼。他的理由是馬士英進入內閣,不能沒有人督師,所以他想去,說起來他是真想為大明王朝做一些事情的。
楊潮態度十分堅決的反對這項措施,保證史可法絕對不可能有二心,但是皇帝一言而決,史可法除去了首輔職務,依然頂著大學士頭銜去江北督師去了。
要不是皇帝疏離楊潮的態度,馬士英絕不敢站在楊潮對立面彈劾史可法,要不是史可法自己萌生退意也不可能失去首輔之位,要不是皇帝自毀長城,也不會允許史可法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