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部分

畢竟和他們相比,敬翊的優勢也沒有說特別大。

這和裴清殊當初的情形不一樣。當年裴清殊雖然也是排行靠後的皇子,但他的皇兄們和他相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明顯的劣勢。所以裴清殊上位的時候,才只有老十有些意見,其他人都沒什麼話說。

而現在,別說敬翊在刻意藏拙,就算他沒有,光憑記憶力好這一點,怕是也不足以服眾。

所以綜合所有因素考慮,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才是最為順理成章、也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的。

起碼敬坤做了皇帝之後,不至於引發手足相殘的局面。

所有兒子都能活得好好兒的,還能發揮自己的本事為國效力,這就是裴清殊在平定匈奴之後,現在最大的心願。

所以回京之後,裴清殊處理政事的時候,就經常把幾個兒子帶在身邊,儘量多教他們一些為人處世和平衡政局的道理。

除了對敬坤之外,他不曾對任何人直言過打算立敬坤為太子的意思。不過幾乎所有人都能從裴清殊對敬坤的態度中看出來,裴清殊對敬坤是最為重視的。

心思再敏慧一些的人還能看出來,裴清殊教給敬坤的,許多都是“為君之道”。

不知該說是宋家人還是宋池十分聰明,在這種情勢之下,現在與宋家交好的大臣們,已經不會再在朝堂上提立太子的事情了。

因為在他們看來,裴清殊已經屬意於皇長子了,只是暫時不想正式冊立太子而已。若是順其自然的話,敬坤就能在裴清殊認為合適的時間順利登上太子之位。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逼著裴清殊儘快定下太子名分的話,反倒有可能出現反效果。

至於其他皇子的支持者,在看出裴清殊的態度之後,也不敢再貿然請立太子了。

不然的話,他們非常容易弄巧成拙,反倒把敬坤推上太子之位。

於是裴清殊很高興地發現,最近自己的耳根子清淨了不少。起碼沒什麼人在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說什麼“請皇上趕緊立太子,以定國本”這樣的話了。

專心致志地在雍定十三年的科舉中選出了一大批人才之後,裴清殊打算為打破世家大族的勢力,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讓所有公侯伯爵像親王、郡王一樣,降等以襲。

第164章 正文結局

長久以來裴清殊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大齊的宗室子弟在繼承爵位的時候; 都是降等以襲; 而公侯伯爵卻不是。

舉例來說; 裴清殊的四哥裴欽墨被裴清殊追封為安親王之後; 他的兒子敬霄不能繼承他的親王之位,只能降一等被封為安郡王。

如果敬霄沒有被晉封為親王的話,他的兒子就不能再繼承他郡王的位置,只能再降一等,被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下一級是輔國將軍,然後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在奉恩將軍之後,便是降無可降; 身份與平民幾乎無異了。

降等襲爵的好處就是; 不會因為一個功臣的功勞; 而讓朝廷一直養活著他的子孫後代。

可奇怪的是,皇室宗親們一直都嚴格地按照這個規矩執行的同時,功臣、尤其是開國功臣們的爵位卻不會降等。

比如老寧國公去世之後,他的世子容潭就繼承了國公之位; 成為了新一任的寧國公。

這樣的規矩; 導致像容家、傅家、謝家、左家這樣的世家大族世代不倒。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下來,他們這些家族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就連裴清殊這個皇帝都不得不忌憚他們三分。

無論是於皇權的集中還是國家的大義來說,這都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裴清殊也知道,這樣的制度已經實行了上百年了。到他這裡突然要改的話,這些世家大族肯定不會輕易答應。

就連一向同他親近的傅家; 恐怕也會為此而和他離心,搞不好還會在背後罵上他一句“白眼狼”也說不定。

所以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裴清殊決定先推出一套較為溫和的方案——將爵位制度一分為二,分為可世襲和不可世襲的兩種。

其中可世襲的爵位,又分為降等以襲和不降等以襲。

將現有的世家大族研究了一圈兒之後,裴清殊欽定了幾個包括傅家、容家、左家、房家、宋家在內的暫時不能動的家族,放在了不降等襲爵的行列中。

至於其他現有的世家,則自動歸入了降等以襲的行列。

以後再給功臣分封爵位的時候,他也會非常謹慎,且以封不可世襲的爵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