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姐妹之外,尚有他人‘嚮往’呢。
屈曲屏風繞象床,葳蕤翠帳綴香囊。
床上翠屏開六扇,折枝花綻牡丹紅。
武易山甩鐙下馬,正了正身上的皮甲,扶正頭盔,檢視佩刀、匕首、腰牌以及徽章、綬帶、花結等,都在該在的位置上,自覺儀容無有疏漏之處,這才交驗腰牌、令簽入營——西北平虜軍對軍禮、儀容等要求特別嚴格,視作軍法軍紀的重要部分,上自將官,下到小兵,都不敢隨意違犯。
武易山是韃靼人,他的蒙古名是‘兀亦桑’,因此其漢名就取諧音為‘武易山’。鄂爾都司萬戶吉囊汗帳下的韃靼人,自降順西北幕府之後,青壯多被僉徵入軍,遠戍西域,韃靼人家眷亦多有隨軍遷徙。武易山就是這麼著,來到了西域戍守,他現在是‘霹靂薔薇’旗下近衛獨立騎兵軍團河中留後司畜牧所的‘曲長’——西北幕府對平虜軍的最新一輪整訓結束之後,軍制上又有所變化,‘步騎車炮混編行營’最高長官仍然簡稱‘提督’,‘軍團’最高長官則由‘節度’改稱‘指揮使’,一‘部’的最高長官由‘都指揮’改稱‘都統官’,一‘曲’的最高長官由‘指揮’改稱‘曲長’,一‘隊’之長仍稱‘隊正’——留後司下轄諸‘曲’都沒有員額滿編的,武易山這個曲長,手下不過管著十幾號人的‘正軍’,其餘屬下不是從‘僉兵守備軍團’借調,就是從民壯‘團練兵’、‘少年營’中短期借用,再就是從‘標行’或‘賞金會館’僱傭的人手,反正來來去去,跟流水似的,也相當考究武易山這‘曲長’統馭管制屬下的本事。
畜牧所的營房中,‘曲副’米德,正在給一幫子新來的手下講‘畜牧所’的成規慣例,還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畜牧法,譬如榨油之後的棉籽餅是有毒的,但丟掉漚肥的話,未免過於浪費,農戶往往拿去飼餵牛馬,不過喂不得法的話,嚴重的會造成牛馬死亡的後果。當世能真正掌握好棉籽餅餵養方法的民間農戶並不是很多,象軍中‘畜牧所’這般的留後衙門則有專人傳授相關方法,這棉籽餅餵養牛馬的方法也都是有成文制度規範的。但是武易山這一曲的人員更迭頻繁,因此每一次有新進人員,都要由曲中在編的‘正軍’進行傳授、帶教,而‘曲長’和‘曲副’是要對新進人員所作所為負責的,因此不敢怠慢,兩人之中總要有一個人在場督管。
所謂秘法一點通,很多秘訣在點破之後其實都很簡單,但沒有點破之前卻又是很多人都想不到其中訣竅。有毒的棉籽餅,在餵牛餵馬之前需要做減毒去毒的處置,通常是‘水浸’加‘沸煮’,或者是用草木灰或石灰水浸泡過濾,再就是使用綠礬浸泡過濾等方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注意事項,減毒之後的棉籽餅也只能混雜在其他飼料中間歇餵養。西北軍隊中使用棉籽餅餵養牛馬的情形雖然不多,但是象留後司的役用牛馬,還是有使用棉籽餅餵養的情形。
‘曲副’米德,也是取的漢名,其本名大概是‘穆罕穆圖’什麼的,自己也不願意多說。他原本是西域戰事中被俘的戰俘,與武易山的情形有所不同。
在韃靼的鄂爾都司萬戶原來所佔據的‘河套’(除外原寧夏鎮城所在的‘西套’平原),黃河南岸的‘前套’和北岸的‘後套’,當地草原上的韃靼人由於僉徵、招募、遷徙、家屬隨軍遷徙等原因,現在少了很多,但與此同時,除了形形色色的‘招撫墾殖爵士’、商賈、標客、賞金客,還進駐了至少同等數量的‘奴隸軍團’(西北官方的正式名稱是‘扈從軍團’,民間也有稱為‘奴兵軍團’的),主要是西北幕府揀選精壯之後落選淘汰下來的戰俘和奴隸,這些個老弱病殘幼,經過打散整訓,統一編入各‘乙編扈從軍團’,其中若干‘扈從軍團’即進駐了河套諸府。米德,他本人‘乙編扈從軍團’出身,是視同漢人的‘義從民’,戶籍地也已經正式附籍到‘前套軍民府’,妻子眷屬什麼的也在‘前套軍民府’,與完全將戶籍從河套遷入西域行省的武易山相比,情況是有所不同的——西北幕府的軍隊中,一直以來有‘甲乙編’的說法,甲編部隊作為野戰主力調遣作戰,乙編部隊則一般作為守備巡邏、剿匪治安、輜重輸運的警備候補力量,比如地方上的‘僉兵守備軍團’就屬於乙編部隊,當然這些都是軍隊內部的區分。不過,相對於被西北幕府當作野戰部隊調遣使用的‘甲編扈從軍團’而言,‘乙編扈從軍團’更象是勞力苦役營,守備巡邏、剿匪治安的事情也輪不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多是從事農耕、畜牧、伐木、築路、築城、煮鹽、工程營造、河渠疏竣等勞役,待遇也只比正牌的‘官奴隸’好上一點點而已。當然,不管是官奴隸,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