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倭人第二次遣隋使所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第三次遣隋使的國書則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些國書充分表露出倭人慾與中土帝國分庭抗禮的心態。
唐初,日本還遣使向大唐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國‘每歲入貢本國之朝’,意在顯示倭國也是和中土帝國一樣,可使夷狄臣服的大國。
不過在幾年以後,當倭國試圖幫助被大唐擊滅的百濟復國,在白村江口與唐軍大戰,遭到徹底失敗之後,倭國立即改變態度,開始舉國奔走,全面引進‘敵國’的國家體制和文化。”
白村江口之役,在帝國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戰,雷頊若不是經營遼東,還真不一定知道歷史上曾經在朝鮮附近有過這樣的一次戰役。
這一役中,大唐水軍首先到達白村江口。之後,日本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村江,兩軍遭遇。
當時,日本水兵萬餘,有大小一千多艘戰船,而大唐水軍僅七千餘人,一百七十艘戰船,在人、船數量上處於劣勢,但大唐水軍船堅器利,最終“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經此一戰,日本對中土帝國的態度完全改觀。
自此之後,日本遣唐使到中土,都是傾力學習大唐文化,從製造、建築、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土學習。不再向帝國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的地位,不再妄言向外進取。
日本遣唐使回國後,對日本的政治、文化、佛教等各方面的變革,起到了巨大作用。
譬如出身律法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後潛心學習唐律,回日本後與下道真備共同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