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八十六章 事發
自打可貞坐了胎,後來又出了那樣的事兒,蘇慎就仔細著不把衙門裡的那些個壞情緒帶回家來了。
只不過,或許蘇慎在可貞面前從來就掩飾不住什麼,也或許可貞已是把蘇慎的那些個微表情琢磨透了。所以但凡蘇慎心裡有事兒,可貞就肯定能看出一二來。
好容易等到兩個小傢伙做完了功課洗漱睡了覺,可貞洗漱好全身都抹上了膏脂過來,就見蘇慎正歪在架子床上看著書。
可說是看書,那眼睛卻一動不動,分明就是放空著的。
看來真是遇上事兒了,而且,怕還是不小。
可貞上了床放下帳子,歪著頭打量他一眼,就去給他揉肩膀,“今兒是不是一歇都未歇的?”
肩膀那叫一個緊繃,怕是連筋都是硬的。
蘇慎看著書,可腦子裡卻連一個字都盛不下,滿心裡都是想的那些個黴米。
枉他剛剛走馬上任的時候還特意去過養濟院育嬰堂,這幾個月每到月末,也都曾喚了各大使過來耳提面命。他雖也知道這些人謀了這樣的雜職是為了什麼,可卻還是沒有料到竟會這般陽奉陰違、中飽私囊的令人髮指。也氣惱自己竟有眼無珠,三番五次的竟都沒能察覺。
正心裡失望憤怒之際,聽得可貞這麼一句話,嘴角就自有主張的勾出了一個笑來。
她總是有這樣神奇的本事,一個照面就能洞悉他的心事。不過,這在蘇慎而言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如果不是真的在意上心,又如何會有如此細微的觀察和發現?
這樣想著,原本的那些失望怒火似乎都淡了不少。
看著可貞笑了出來,見可貞已是察覺了,又怕她擔心。想了想,索性把今兒衙門裡的事兒告訴了她知道。
“都是倉裡的黴米?”可貞很是意外,沒想到到竟是到哪都少不了這樣的事兒。
蘇慎頜首,“我查過檔案了,三處常平倉六處社倉裡現如今存放的都是去年今年的糧谷,東倉里倒是存著三千石前年的糧谷,不過據說部分已是黴變,所以今年二月裡就已是賤價處理掉,又換了新谷進了倉了,哪來的黴變糧食。”
常平倉是朝廷為了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使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則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能起到積極作用。
按倉法,這般以舊換新是允許的。但凡主官批准後,戶房就可以經辦了。
常平倉沒有問題,可養濟院的孤貧卻從倉裡領到了黴變的口糧——不是黴米就是結了塊的麵粉。
可貞聽的咂了咂舌,那這牽扯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多了。戶房宋典吏、常平倉的倉大使、養濟院大使,一個都跑不掉。
可貞不由得搖了搖頭。
難怪蘇慎這樣生氣,來了這兒這麼久。他一向看重這些醫療慈善機構,每月都要召見育嬰堂、養濟院、安濟坊、漏澤園四處的大使們說話。這四處地方,也都去過不止一次。可竟然到現在才知道他們背後鬧的鬼。怎麼能不生氣的。
說起來,現如今,或者說更早以前,朝廷對於設立一系列的社會救助體系,就已然有了想法。更難能可貴的是已是有了一整套以成文法形式規定的制度了。
而到了本朝,官辦的社會救助體系更已是成了氣候。
有專門收養棄嬰孤兒的育嬰堂;專門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殘疾人以及基本生活無著的難民饑民的養濟院;專門負責收治無錢治病的病人的安濟坊;還有專門負責埋葬養濟院與安濟坊中故去的人。以及社會上因為貧窮無力安葬的人和客死異鄉者的漏澤園。
可謂生有養死有葬,生老病死,一應俱全。
自然,朝廷會如此這般的關心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是有私心的。畢竟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是賦稅,而人口就是賦稅的源泉,保養人戶的長遠意義,也就是養雞取蛋。況且,恤幼養老、生養死葬這是再傳統不過的觀念了,當然是不容小覷的。再加上,這些民生工程也都算在官員的考核政績中。這麼多好處加起來,想不重視都是難的。
可雖說這目的並不純,可到底不管目的怎麼樣,老百姓是真實受惠的,這就足夠了。
可這世上的事兒從來是說的容易做的難,雖說上上下下的都三令五申的要為民謀福祉。可有一句話,上有計策下有對策,真心想做事兒的人自然有,可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