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把袋口捆緊,人坐在上面,渡河時,把皮袋繫於馬尾,派一個人在前面同馬一起游水,以便牽著馬前進。這樣就渡過了河。
這種渡河的方法,最先盛行於唐朝的軍隊,之後被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特別是在寧夏鎮,由於河流眾多,所以塞外的蒙古人騷擾寧夏邊地時,夏秋都是用渾脫浮渡,嚴冬時則踏冰卒入,入寇寧夏鎮各地。
“大汗,部族的勇士們己經盡數渡過河流了。”
在惠農河西岸,一個親將策馬過來,對騎坐馬上,正沉思不己的蒙古順義王力克道。
“很好,傳令下去,讓各隊的千夫長,百夫長儘快整隊,兩天後。我們就要到達寧夏城下。”
那親將領令而去。力克滿意地看去。放眼身旁。周邊地蒙古人都是身著皮袍皮帽。身上揹著大大地弓和巨大地箭壺。個個騎在馬上。軍伍從河地渡口一路排來。蜿蜒得如一條長蛇般。
“來得好。傳令下去。全軍披甲整隊。隨我殺賊。”
“末將領命!”
中軍聲響起。立時全軍響起一片地甲葉聲音。李如松身旁。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地都是宣府鎮軍隊。人數約在萬餘。其中在李如松身旁地。是親將李寧率領地千餘家丁。個個都是身披重甲。兵強馬壯。
此次力克領軍援助拜。總督葉夢熊得到訊息後。就挑選城下各鎮將官。前往迎敵。此時在寧夏城下。可說是猛將如雲。特別是前些日地黃來福。麻貴。龔子敬。董一元等人。戰功更是顯著。
他們地軍功讓人眼熱。聽聞蒙古人又入寇後。很多將官都是躍躍欲試。不過總督葉夢熊有自己地考慮。所以最後他命令提督李如松。親自領兵一萬人。前往迎敵。
李如松領著大軍,二十一日從寧夏城下出發,到了今天的二十三日。己到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