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又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金剛石,寶中之冠,光澤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堅利。金不變質,珍品之王,希世奇寶,喻真空直系化分之靈根,即一切生靈的真生命。人的靈根,道經稱作道體、神;儒書稱作明德、仁;佛典稱作如來、佛,無形無相,無生無滅,無始無終,本是真空靈明覺悟自心靈,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剛經》稱作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唸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侷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1、全經綱領: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是讓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他”、“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幫助眾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意識中念念不離物件,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佈施為例,討論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佈施有三要素(三輪):能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財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佈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
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簡潔、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關於金剛經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