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堪輿風水,奇門擇日,九宮紫白等術。故研究山川地理,與地質學、氣象學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日月奔璘,飛騰變化。故研究三千年前中國學術思想之追求太空宇宙,與探尋其他星球之理想者,不得不讀。
至若研究周秦以前儒道同根之源頭,與欲瞭解漢魏以下,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以後,其與固有儒道學術
之溝通蹤跡,對於中國文化儒、佛、道三家之匯通者,尤其不可不讀。
佛家一些理論
人生八苦
佛說的八苦,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共有:
(一)生苦
有五種,1)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2)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二)老苦
有二種,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三)病苦
有二種,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四)死苦
有二種,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五)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六)怨憎會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陰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五盛陰”也作“五陰盛”,“五陰”即“五蘊”,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陰就是人的身心。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第二類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這是主觀願望所不得滿足之苦。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與追求,以此為苦,說明人的存在本身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三毒
佛學術語,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貪、嗔、痴。貪為餓鬼之源,嗔為地獄之源,痴為畜生之源。對於種種之境,所感受者,於是起想
三毒
其想有三:三毒
一、貪對於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慾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著為性。
二、嗔對於違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謂之嗔,嗔者憎恚為性。
三、痴對於違順諸境,苦樂諸受,而起與道理相違愚痴之想,是謂之痴,痴者迷暗為性。
此三謂之毒者,毒以沉毒為義,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傷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壞其善心,故名為毒也。
三毒意義
佛陀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是要人們透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
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