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但是真的幹起來,姬曄才知道這可是一個很繁雜的工作。村民們扔下竹子就準備趕緊去弄下一趟。而姬曄根本就沒能把村民給認全,她得連拉帶拽的讓人別走,清點竹子數量,然後記錄在冊。由於沒有受過記賬培訓,姬曄的賬冊寫的簡直有些“神奇”。
好在李壽顯第一趟回來的時候看了一遍,他強忍住笑意教給姬曄用畫“正”字的辦法記賬。而且幫姬曄把原先的賬目給核對了一遍。總算是沒有弄出紕漏來。
大夥連著幹了三天,到了最後的時候,姬曄又遇到了新問題。砍竹子的近半家庭都沒砍夠一百零八根。都是少了兩根三根的。而村民到了這時候,就紛紛說道,“不差那幾根。”“我家忙。”“我們這一百根可是砍夠了。”
還有人乾脆先說“我找人來替我。”接著拉過其他村民來,而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串通好的。他們堅決不承認自己答應替別人砍竹子。要求姬曄“找那人去。”
好在姬曄這次想明白了,她表示,“數量不夠,我們是不會給你們發農具的。”這麼合情合理的要求總算是讓想偷懶的傢伙們沒了逃脫勞動的幻想。不過這些傢伙們表示明天把竹子送來。
晚上總結工作的時候,姬曄向李壽顯彙報了此事。李壽顯當即命令,“今天晚上召集幾家燒水的鄉親來看場子。咱們也輪番巡查守夜,絕不讓人偷走一根。”
事情果然如李壽顯所料,半夜來偷竹子的頗有幾個。看著堆積竹子的場地上守衛森嚴,他們只好悻悻而去。
砍伐竹子的工作終於完成之後,縣裡頭下達了把竹子運去縣裡頭的命令。姬曄頗為奇怪,為何不在一開始就把這項工作給安排下來。如果讓村民們把竹子給運去縣裡,這些農具只怕足夠讓村民動心的。
“我們在初期的時候,不能這麼過度的使用勞動力。而且我們也有群眾需要的東西。”李壽顯在工作會議上回答了同志們提出的這個問題。
“下一步我們就該組織群眾合作社的工作,我們在村裡頭不太可能支付大量的錢。也沒有必要支付大量的錢。在咱們這個地區,群眾們近期需要的主要生活用品是,鐵、鹽、布。這些產品我們都能夠提供。”
“那為什麼不直接分給老百姓呢?這樣會有不少百姓願意跟著咱們打仗的。”姬曄有些奇怪。光復會一直困於難以集結兵力。與其費力的籌集生活用品,給錢,給承諾反倒更容易些。
李壽顯很無語,人民黨的群眾工作中,以解決群眾生活問題為切入點,而且堅決要先做到再說。甚至做了也不說。光復會的工作方式實在是讓李壽顯有些想說點什麼的想法。可是雙方的差距大到連說什麼都不知道的地步。
雖然在幹部學校和黨校裡頭學到了各種培訓,不過那是針對群眾和人民黨黨員幹部的。群眾們目的都是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推翻滿清,建立社會主義新國家,這不是群眾追求的。而且群眾們對此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興趣。
光復會的成員則不同,他們的需求更加政治化。這給交流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想了想,李壽顯答道:“咱們先把眼前的工作討論完再說這些問題吧。”
莫道前路無知己二十八維新志士與革命志士(四)
信用是逐漸積累的,在砍伐竹子的工作完成之後,李壽顯召開運竹子的工作會議。群眾得知這次勞動的報酬是運一百根竹子可得一斤鹽,立刻就有人報名。李壽顯倒也不著急,他又拿出樣品來讓群眾看了,那是油紙袋裝的白生生的細鹽。鹽就在眼前,加上剛拿到的農具試用後讓群眾頗為滿意,“我們還信不過李隊長麼?”這種場面話紛紛出籠。性子急的就開始問起何時開工,或者怎麼安排這次勞動。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壽顯心裡頭是非常高興的。他雖然現在只是一個工作隊隊長,不過作為幹校畢業生,李壽顯知道黨對廣德縣的規劃。江南山區種地不易,卻可以種桑。生絲貿易利潤之大人民黨幹部都清楚。制約的瓶頸無外乎於滿清各路關卡厘金。人民黨的根據地內部可沒有厘金這玩意。國有桑樹園和蠶絲廠更不可能有各種盤剝稅收。根據地可以靠武裝力量保護自己的生絲直接運到武漢、安慶、蕪湖,直接與外國人交易。交易得到的金錢用於購買機器裝置,壯大根據地的工業實力。
幹校幹部們無一例外的都參觀過鳳臺縣的工業區,隆隆轟鳴的機器,各種巧奪天工的設計,現階段的工業品種雖然不多,卻都是根據地最需要的。例如鐵器,水泥,玻璃,還有電力驅動的紡織廠。李壽顯對工業瞭解不多,就因為了解不多,見識到這種場面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