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來著。”
陳天華沒有回答,而是仔細打量著這座中國現在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各省學堂。陳天華傳遍神州的《猛回頭》曾經提到京師大學堂:“他且莫講,京城修一個大學堂,要費三十萬銀子,政府說費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復修頤和園數千萬銀子也辦出來了。每年辦陵差,動輥數百萬,亦是有的。獨有這三十萬,難道說尋不出呢?”
現在這所學校已經實實在在立在陳天華面前,看著學舍林立,操場上也有不少學生。校園的磚牆外,竟然種了不少柳樹,真的有一所真正的大學才有的那種書香氣的感覺。陳天華的心中倒是百味雜陳。
陳克大概能夠猜到陳天華的感受,他可不想讓陳天華的信心有什麼動搖,帶著一種嘲諷的語氣,陳克說道:“新政是救不了中國的。新政的唯一效果是滿清自掘墳墓。當然了,不搞新政的話,滿清也註定滅亡,但是搞了新政,滿清必然死的更快。”
聽了陳克冷酷的預言,陳天華心裡面生出些牴觸的情緒。中國其他省份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在逐漸破敗。見到了北京有所好轉,陳天華雖然不會對滿清心生什麼感恩之情,但是也免不了有些耳目一新的觸動。陳克的話,卻直言了當的將這麼一丁點的美好變化貶低的一文不值。難免有些大煞風景的味道。
不過陳天華也沒有任何要為滿清辯解的慾望。兩人就這麼等了一陣,遠遠就見門房快步跑來,背後的辮子一顛一顛的,可見他也是很想盡快趕過來。
到了兩人面前,門房頗為恭敬的說道:“兩位先生,辜先生有請。”
“那就請您帶路吧。”陳克說道。
跟在門房後面,陳克與陳天華走進了京師大學堂的校門。
第二卷狂飆第54章
第54章
就在陳克在門房的帶領下,拜見了辜鴻銘先生,賓主親切交談的時候。上海黨支部的會議正在熱烈的進行著。開會已經半個小時了,黨會上的氣氛卻沒有伴隨討論而熱烈,相反,一種沉悶的情緒籠罩在會議室內。
現在上海黨支部留下了五名成員,齊會深、華雄茂、遊緱、何足道、秦武安。陳克的本意也說得很清楚,希望同志們能夠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完成社會調查工作。陳克和陳天華兩人並不是撂了挑子就走人的。在走之前,兩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向黃浦書社的成員清楚的分配了工作。大家也同樣表示沒問題。至少在兩人走的時候,從表面上來看,沒有任何問題。
遊緱是給黃浦書社的這些人講過課的,齊會深一直負責協調書社的事務,華雄茂更是負責工地工作。大家一開始還是合作很愉快。但是工作都是越做越難。最關鍵的是,如何分析得到的資料。
“怎麼和老百姓說話是很重要的。不是光客氣就行的。”華雄茂在這方面的經驗最豐富,可惜的是,現在華雄茂被牢牢綁在工地上,第一棟宿舍樓馬上就要完工了。除了必須的黨會之外,華雄茂搬到了工地上住宿。
“這東西你得給小組的成員說,和我說有什麼用。我倒是想親自去第一線,可實在是走不開啊。”齊會深這段壓力頗大,他下巴上出現了一個紅紅的痘痘。很明顯是急火攻心。“文青在上海坐鎮就好了。”
“文青早就把自己的報告寫完了。現在的關鍵是讓學生們去親自調查。”華雄茂也很鬱悶,陳克雖然不喜歡玩什麼“錦囊妙計”,但是他本人還是忍不住留下了一套自己的文稿。關於清末的紡織品問題,陳克以前在21世紀的論壇上討論過多次。根據當年那些討論貼的內容,陳克寫了一份報告。
清末,伴隨著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對於棉花的需求飛速提高。而小農經濟對於市場的變化是極為不敏感的。無論棉花價格再高,分散在小塊土地上耕種的農民根本不可能轉而生產棉花。農民們種糧食尚且不能保證溫飽,誰會去關心棉花的問題。
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們更不可能去增加棉花種植面積。這方面的原因就比較複雜。簡單的說,地主們的最大目的是增加自己名下的土地。一般來說,地主們增加土地的最好方法是囤積糧食,等到災年,他們可以透過收購缺乏糧食的農民土地來擴大自己的土地面積。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農民也不會輕易的出售土地。農民為了活命才會不得已出賣安身立命的土地。種植棉花絕對不會起到這樣的效果。糧食能吃,弄一堆棉花有什麼用?
而且兼併本身也未必能夠起到更好的經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