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操和殺身成仁的意志。
因為,縉紳只在乎他們的一點家產,在乎他們的後代有沒有機會考上科舉,把家族的安全延續下去,至於是誰的科舉他們並不是很在乎,反正只要不跌落到平頭百姓就好。
還真是可憐啊!這些由於擁有土地而控制著大量的人口,在家鄉一言九鼎,在父老眼中是知識的傳承者、公義的化身,而願望就只是能夠不被官府欺負而已。
所以,就算朱永興悍然下旨,將“辜負聖恩”的江南縉紳全殺了,那些倖存下來的也會認為這些縉紳是自己作死。
經過滿清在江南製造的“奏銷案”、“哭廟案”,以及大量清軍的駐紮和官府的壓榨,江南縉紳的實力受到了沉重打擊。朱永興趁著其虛弱之機,以有理、有據的處罰再度削弱他們,倒也是應有之意。
而且,對於犯奸作科的江南縉紳的懲治早在光復江南之後便開始了。原則是有罪便罰,不問其他。由於《明史》案而險些被清廷重懲的朱佑明,原以為會因此而被朝廷所褒獎,卻不料被官府查辦其巧取豪奪、橫行鄉里之罪,全家被處流放之刑。
懲治劣跡縉紳只是迅速穩定江南秩序的一方面,各地的土棍、地痞、惡霸也在嚴打之列。既然要以江南為主要基進行北伐大業,以這種稍顯酷烈的手段快速實現社會安定,也不算是過分之舉。
“中國實在是太大,太富饒了。”日本使團坐著船,沿著長江參觀了一番後,服部其衷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小大名有的都要自己去種地,家康公早年,手下的家老們在平時都要幹農活呢!”
小大名,也就是倭國的諸侯,如果按照地域的大小來看,也不過相當於中國的縣長。
“是啊,來的時候只覺得中國廣大得無邊無際,這次沿途能夠觀察風物,果然土地肥沃、應有盡有。”同為使團成員的小宅生順連連點頭贊同,“韃靼人連沿江之地都棄守了,可見並無與明朝相抗衡的實力。或者說,他們缺乏拼死一戰的勇氣。”
“也就是說,韃靼人差不多已經敗局已定。”服部其衷說道:“我國的政策已經可以確定了。大明勝利在望,打敗韃靼只是時間問題。”
“差不多可以這樣說。”小宅生順還有幾分謹慎之心,沉吟了一下,說道:“或者可以暫時先答應大明開商館之事,其他的進一步行動,先觀望似乎更好。”
“小宅君還真是持重啊!”服部其衷呵呵一笑,說道:“這樣也好,先不過分觸怒韃靼人。將軍打算大力推廣儒學,教導國人尊師、愛人和慈悲。偃武修文,便需要一個太平的環境。”
(未完待續。。)
第十四章 真儒,自虐?
“偃武修文嗎?”朱永興沉吟了半晌,展顏一笑,說道:“舜水先生以極光明俊偉的人格,極平實淵博的學問,極誠摯和藹的感情,給倭人以莫大感化。若倭人皆變成儒教的國民,最大的功勞實屬舜水先生矣。”
朝鮮、日本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把中國說成是他們的文化母國,是中國文化哺育了他們文明的成長都半點不過分。遠的不必說了。就是在明代,這些國家還深受從當時中國傳來的文化與思想的深厚影響。
比如日本近代就受到明末大儒朱舜水的巨大影響,德川二百年,日本整個變成儒教的國民,後來德川光國著一部《大日本史》,專標“尊王一統”之義。以後,德川慶喜歸政,廢藩置縣,成明治維新之大業,光國這部書功勞最多,而光國之學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對日本維新致強有著直接和根本的影響。
所謂的“尊王一統”,便類似於中國《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無論是孔子提出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等主張,稱讚尊王攘夷,以試圖挽救當時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還是孟子提出天下“定於一”,荀子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其學術理論的直接政治目的就是要找到一條實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道路。
公羊學派在解釋《春秋》時,開宗明義,提出“大一統”的理論。這裡的“大”,意為“尊大”。“大一統”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重視國家的統一”。千百年來,這一思想對於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對於朱舜水所說的“量窄意偏,日後恐為中華之禍”。朱永興在欽佩其眼光和觀察入微的同時,卻並沒有佔領倭國的計劃。何為中華之禍,內亂不起,不愚昧、落後,小小的倭國,貧瘠狹小。敢蚍蜉撼樹嗎?說到底,還是自己不爭氣。難道因為有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