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也很搞笑,今天幫王保保,明天又幫李思齊,南邊徐達和常遇春都快打到大都了,元惠帝還操心找人幫著李思齊一塊兒合攻王保保,這樣搞不清狀況的政府,不亡國到哪裡說理去。
至於馬匹的來源,也是朱元璋東拼西湊,靠著好運氣不斷得來的。元朝在內地一個很大的官辦馬場叫做“廬州馬場”,給朱八八提供了起家的馬匹;山東有個馬場,叫做益都馬場,守將是個沒什麼用的傢伙,迅速就投降了,馬有了打到河南,王保保他姥爺又帶著大批軍馬投降了,馬又有了;河北一帶,私人馬場眾多,古人稱,燕趙多精騎,徐達常遇春速度打下來,這又有一大批馬了。
然後就是花錢買!國內買,國外買,朝鮮買,連琉球的馬,他都買!琉球一介島國,能有多少馬,就這朱元璋也買了四十多匹,可見當時明軍對馬的需求有多麼飢不擇食了。
至於朱元璋的騎兵部隊,那也是邊打邊練,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才成長壯大起來的。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有徐達和常遇春這兩個騎兵戰的天才將領。
即便如此,明軍三次北伐,依然是兩敗一勝。特別是第三次,“分三路出討,至漠北大敗,死者先後約四十餘萬人,自是明兵希出塞矣。”後來蒙古分成了瓦剌和韃靼,還依然是明朝的一大威脅。
“遼野千里,英雄百戰之地。”朱永興若有所思地低聲說道:“然平遠曠野一望千里,守之則難為力,追之則無精騎可恃,棄之則韃虜長驅。北伐呀,應當將目光再放長遠一些,不可單純以光復京師為目的。”
段琬兒聽得清楚,卻不解其意。通常來講,明朝的覆滅是以北京被破、崇禎自縊身死為標誌的。反過來講,光復北京,難道不意味著中興大業的成功嗎?
朱永興陷入了沉思之中,原先那個模糊的計劃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覺得大有可能。
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遼野定,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擾,則天下金鼓互鳴。雖殫天下之力攻之守之,然後天下可安也。
(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
大江浩蕩,分隔南北。一場決定華夏命運的決戰在南打得如火如荼,在北則是暗戰連連,影響著整個戰局。
徵朔軍攻克江西重鎮吉安,從北壓向贛州的清軍。如果能予以殲滅,則不僅打通粵贛的通路,而且江西清軍主力被消滅,光復江西其他地區便是一路順暢。
清廷的對策是調一部清軍由湖南郴州東進江西,力圖挫敗明軍的作戰意圖,並命令都統赫葉及瑚里布、穆佔,副都統廷布率徵召的旗奴家丁急赴南昌。清廷的思路是先將入贛明軍分隔於江西腹心,以贛州清軍和湖南援兵為南路,再以瑚里布等人所率之軍為北路,進行南北合擊。
但計劃雖好,卻不抵形勢的變化。吳應熊和妻兒被綁架出京,立刻引起了清廷的震動。能制衡貴州吳三桂的唯一手段沒有了作用,吳三桂接下來如何動作,便不能不防。若吳三桂立時反叛,則湖廣難保,合擊明軍於江西的計劃亦陷於破滅。
清廷四大輔臣緊急商議後,決定改變佈署,在吳三桂動向未定之前,應以穩妥為上。這樣一看,合擊明軍的計劃便有些急躁冒險,吳部若突然由黔入湘攻佔衡陽,便可與明軍一起將贛州清軍和湖南援軍圍而殲之。
放棄贛州,全軍退入湖南,既儲存兵力,加強湖南的防禦,又可監視防範吳三桂的異動;赫葉及瑚里布、穆佔等人,仍然率大軍趕赴南昌,調輕騎先行;調駐守西安的西安將軍瓦爾喀火速進兵荊襄,副都統科爾崑赴西安,接替瓦爾喀守西安的職務;徵召蒙古諸部出兵出馬,然後全部投入湖南;以山東兗州地近江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廣,屬重要孔道,為適中之地,可“集結部隊,秣馬以待”,特命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隨時調遣或應援各鄰近地區。
粗略一看,還以為清廷排程得當,戰略目的也很明確,便是重視湖南,已視湖南為決戰之地。但仔細分析卻會發現,多數措施都是緩不濟急。
比如西安將軍瓦爾喀,要調齊人馬,再長途跋涉,趕到荊襄不知幾時;比如徵召蒙騎,蒙古諸部可並不是有求必應,有令便行,最有希望出兵出馬的只有與清廷關係密切的科爾沁和尼布林部,而且這些計劃中的兵馬如今還都在蒙古,集結並要數千裡行軍,更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趕到湖南;還有兗州的“集結兵力,秣馬以待”,說得好聽,可一地還能從哪裡抽調大股部隊,估計只能是慢慢地零星拼湊了。
為了爭取時間,清廷又假惺惺地派人給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