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博大胸懷相比,他諸葛孔明自詡謀略超群,聰明過人,但在胸襟見識和長遠戰略方面卻遠遜於主公李利,更沒有李利所具有的氣吞山河的膽識和魄力,在某些問題上有著難以逾越的侷限性。
只顧眼前利益,卻失去了長遠戰略眼光,說是目光短淺亦不為過。而這也是時下所有儒生文士的通病。強盛時擺出無謂的勝利者的高姿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仁慈過度,沽名釣譽;等到勢弱時卻又後悔莫及,在蠻夷鐵蹄之下痛苦呻吟。
與之相比,李利所奉行的則是後世偉人的深刻總結:“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姑息,更不會錯失良機,以免日後抱憾終身。
兇殘也好,暴戾也罷,李利從不在乎這等虛名,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戰爭利益,否則麾下十餘萬將士喋血沙場便毫無意義,等同於無謂傷亡。然而只要徹底征服敵人,佔領其領地,收繳其族人部眾和所有財物,才能讓漢軍將士的鮮血沒有白流,戰後才有能力撫卹他們的父母妻兒,才不枉他們血灑疆場的英勇搏殺。
這就是西涼李利,人如其名,重實利而不好虛名。也正是因為有他這樣體恤部下的統帥,才使得其麾下西涼將士驍勇善戰,勇往直前,不懼生死,無怨無悔地追隨其左右。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第987章 定幽州,牧馬遼東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對於常年征戰的將士而言,他們時刻面臨著生死離別,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戰死沙場之後父母妻兒無人照料,缺衣少食,生計沒有著落。但在西涼軍中這些都不是問題,主帥李利絕對算得上是前無古人的體恤將士及其家眷的統帥,西涼軍對待陣亡將士的撫卹極其優厚,自組建大軍以來一直如此,有目共睹。
這樣以來,沒有後顧之憂的西涼將士自然是異常驍勇,多年征戰以來從無潰敗的先例,即便身陷絕境,也會血戰到底,有進無退,善戰之名冠絕天下。
正是因為西涼軍作戰驍勇且頑強,才使得兩次與蠻軍正面對決中漢軍絲毫不落下風,其勇猛彪悍比之蠻軍有過之而無不及。遇強則更強,血戰鏖兵不皺眉頭,硬生生扛住了蠻軍狼群一樣的兇猛攻勢,最終戰而勝之,先後兩次打垮蠻軍,打得這群草原狼倉皇逃竄,疲於奔命。
正如李利所說,兩次大戰之下,漢軍折損兵馬不在少數,陣亡將士多達十萬之眾,而且都是精銳之兵。但有一點李利卻刻意將其忽略,沒有提及,這便是連續兩場大戰之中陣亡的漢軍將士大多是重新整編的幽州軍。十餘萬傷亡之中六成以上都是原來的幽州軍,而李利率領的東征大軍中,只有兩萬無雙鐵騎、一萬金猊衛和兩萬郡府兵等五萬步騎參戰,戰後仍有三萬餘眾。餘下兩支成建制的戰騎營武威營和飛燕輕騎直到戰鬥的最後一刻才出現,一戰定狼山,並跟在三萬餘蠻軍身後,直搗烏桓老巢柳城。
毫不客氣地說,幽州軍血染疆場的勝利成果。最終被武威營和飛燕輕騎輕而易舉地摘取了。
何謂老成謀國,眼前這一幕無疑是最好的詮釋。
自古親疏有別。李利雖然已將幽州收入囊中,但是為了順利接管幽州全境。確保幽州長治久安,以及扼殺可能發生的內亂於萌芽之中。他最終還是將大勝蠻軍、收復塞外草原的顯赫戰績安在自己的嫡系兵馬身上。儘管知情人都知道這場塞外鏖戰是幽州軍的功勳,但在幽州百姓眼裡,最終解救他們於苦難的還是大將軍李利麾下的西涼軍。而這正是李利所要達到的效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是白狼山血戰的真實寫照。但這並不是李利一貫領兵作戰的風格,一旦讓他察覺到白狼山中可能有埋伏,按理說他就不會繼續進軍,而是就地駐紮下來,謀定而後動。然而事實卻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命令大軍繼續前進,並相繼投入到大戰之中,從而拉開了一場空前血戰的序幕。一場血戰過後,幽州軍幾乎全軍覆沒,倖存者不到三萬將士,白狼山之戰慘勝猶敗。
經此一戰,幽州軍近乎折損殆盡,自公孫瓚以下,半數以上的幽州將領非死即傷,倖存者寥寥。由此便悄無聲息地拔除了公孫瓚的根基。消除潛在的威脅,斷絕後患。此外,西涼軍大勝蠻夷。無形中徹底抹掉公孫瓚在幽州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影響力,讓百姓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並擁戴李利。
這是李利東征幽州的目的之一,而另一目的便是徹底收復蠻夷領地,將其納入大漢疆域之中,歸入王化之下。
王者胸懷高深莫測,若非聰明如諸葛亮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