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利招納留用之人以外,餘下的官吏也早已不知去向。
現如今,昂首闊步走進正殿的全是李利麾下的文臣武將,有資格入朝參見新皇的至少也是雜號將軍及以上的文武官員。
三叩九拜之後,文武兩班人馬各自歸位。與漢朝以右為尊、文官為主的舊制不同,晉國以左為尊,以武將居左,文官則站在右邊。這一變動,乍看之下無關緊要,實則意義重大。此舉極其鮮明的表明,晉國以武立國,武將的地位和官秩明顯高於文官,而文官雖然還不至於淪為武將的附庸,卻也不復漢朝文官掌朝的局面。
此外,這一變動還預示著西涼建國之後,征伐的腳步不會停止,武將將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一家獨大的儒家思想將面臨嚴峻挑戰,雖不至於跌下神壇,卻也不會再出現唯儒獨尊的格局。
“秉承陛下旨意,而今北魏與南漢割據天下,三分天下我晉國得其二,然三大諸侯國已成鼎立之勢,相繼改元開國,致使年號混亂,黎民百姓無所適從。故而,遵奉陛下之意,值此天下三分之時,我晉國仍舊沿用建安年號,待一統天下之後再行重訂年號。欽此!”此刻站在上階傳達旨意的人正是身患隱疾的李儒李文優。
“陛下英明,臣等謹遵陛下旨意!”堂下眾文武齊聲應道。
李利微微頷首,肅然道:“此乃權宜之計,亦是不得已而為之。北魏推行新年號,現下為黃初二年,但對外依舊沿用建安年號,南漢同樣沿用建安年號。這兩個諸侯國其實都沒有改變年號,為了便於百姓瞭解天下局勢,便於及時準確的傳達軍情訊息,我晉國與其他兩個諸侯國保持一致,沿用舊制,直至平定天下為止。”
稍作解釋之後,李利遂不再言語,擺手示意李儒宣旨,封賞群臣。李儒當即會意,躬身從小黃門手裡接過聖旨,朗聲宣讀道:“立國伊始,秩序為上,天佑我朝,黎庶歸心。秉承陛下旨意,敕封車騎將軍李傕為雍王,領皇室宗正;敕封徵南將軍李暹為蜀王,領益州都督;敕封李至(李傕之子)為美陽候。”這三人都是皇室嫡親,水漲船高,理應最先得到封賞。
“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李傕、李暹和李至三人應聲出列,齊聲跪拜道。長樂殿上無父子,儘管李傕是李利的親叔叔,還是李利和李暹兄弟倆的養父,但是君臣有別,禮數不可廢。這是李傕平生第一次給李利下跪,以李利寬仁的秉性,這也是他唯一一次接受李傕的跪拜之禮,此後不會再有。
待李利擺手示意李傕三人免禮平身之後,李儒繼續宣讀聖旨:“陛下旨意,敕封太學院長蔡邕為太尉,敕封徵北將軍曹操為司空,鎮南將軍劉表為司徒,位列三公!”顯然,這三人位列三公都是虛職,且不說曹操和劉表早已登基稱帝,單說蔡邕晉升太尉一職,儼然就是有名無實的擺設。值得提的是,歷史上蔡邕在董卓遇刺之後就被司徒王允給殺了;可現在十幾年過去了,蔡邕依然健在,而且越活越年輕,依舊精神矍鑠,身子骨硬朗,估計再活個十年八年的完全沒有問題。
“敕封李玄為吏部尚書,領相國事,軍機大臣;敕封賈詡為兵部尚書,領車騎將軍,軍機大臣;敕封李儒、、、”讀到這裡,李儒不禁語氣一頓,下意識地回頭看了看李利,卻見李利對他微笑頷首,不過笑容卻有些戲謔的意味。
李儒頗感無奈的輕輕搖頭,繼續宣讀道:“敕封李儒為中常侍,總領外府事;敕封郭嘉為衛將軍,軍機大臣;敕封魯肅為禮部尚書,領益州刺史,軍機大臣;敕封陳宮為刑部尚書,領長安尹,軍機大臣;敕封安北將軍周瑜為左將軍,領豫州都督,軍機處軍機大臣;諸葛亮為右將軍,領司隸都督,軍機大臣;法正為前將軍,領幷州都督,軍機大臣”三省六部制初現,但三省卻被簡化了,改為軍機處,共有八位軍機大臣。眼下這只是雛形,未來隨著天下局勢變化,三省六部制將逐漸完善。
第220章 君臨天下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漢武帝奪外朝權,設立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謁者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漢時設定尚書檯,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但是此時的尚書檯在體制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以錄尚書事的名義秉政。
東漢末設侍中寺,為皇帝的侍從、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