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5部分

機構。置侍中、散騎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學識計程車人充任,為一時清選。

然而東漢時雖有尚書檯,已經成為處理政務的主要機關,但畢竟是隸屬於內廷的官署,不能說是國家的正式政務機關。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正式設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產生和發展脈絡都在李利腦海裡。從執掌西涼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謀劃著政治體系改革。他很清楚三省六部制的利弊。當權力被下放到三省之後,權力相對分散。不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便於帝王掌控,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然而三省之間相互牽制,相互制約,權力雖然分散,卻很容易滋生互相扯皮推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相互推卸責任,從而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再加上。李利自後世而來,對軍政分制度有著極高的認可,因此他一直在刻意營造軍事和政務分離的體系氛圍,文官治理地方州郡,武將專事軍務和征伐;就像兩條平行存在的軌道,並駕齊驅而互不干擾,保持相對**的執行態勢。

有鑑於此,李利一直在尋求三省六部制和軍政雙軌制之間的契合點,想將這兩種政治體制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既有利於皇權統治,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這種念頭在他腦海裡醞釀了十幾年,並付諸於行動。大膽嘗試,悄無聲息地改變現行體制,讓麾下文武潛移默化地接受新制度。在他預定的統治體系中運轉,最終改變整個官僚體系。

此次西涼建國就是一個重要契機。是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佳時機,也是實現李利謀劃已久的軍政分開的試驗田。

而李利籌謀許久的制度仍是以三省六部製為模板。以實現軍政分開為目的,將三省改為尚書省和軍機處,尚書省主管政務和地方治理,軍機處主管軍隊和征伐。六部之中吏部、兵和戶部是重中之重,因時下正處於戰爭期間,不適宜全部改制,因此六部暫時不變,仍舊隸屬於尚書省管轄,待日後再行完善。

受限於目前局勢,三國鼎立,形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因此李利謀劃的新制度無法一步到位,須在不影響當前局勢的情況下,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而逐步推進,一步步完成。現下推行的只是新制度的雛形,以軍機處為主,六部為輔,沒有明確的軍政分開。

李玄受封吏部尚書,領相國事,其實就是尚書省的主官,即宰相。而包括李玄、賈詡、郭嘉、周瑜和諸葛亮等八人在內的軍機大臣,就是軍機處的核心成員;軍機處是戰時的權力中樞,與李利共同掌管軍國大事。這是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亂世尚武,必須以軍事戰爭為中心,因此軍機處就顯得尤為重要,軍隊才是維繫晉國興衰存亡的根本。

長樂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階,仍在宣讀封賞詔令。

“敕封幽州刺史華歆為禮部尚書,幷州刺史崔琰為戶部尚書,荀諶為工部尚書;敕封滕霄為徵北將軍,徐榮為徵東將軍,張遼為徵南將軍,波才為徵西將軍;桓飛為鎮東將軍,典韋為鎮西將軍,趙雲為鎮南將軍,馬超為鎮北將軍;黃忠為安南將軍,許褚為安北將軍,高順為安東將軍,滕羽為安西將軍”

冗長的封賞詔書足足宣讀了半個時辰,涉及李利麾下所有官秩千石以上的三百餘位文臣武將,這些都是在詔書上留下的官員,餘下各州郡官吏均有封賞,大多予以升遷提拔,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沒有升遷,也得到了財帛賞賜。

隨著李利登基稱帝,麾下所有文武官員隨之水漲船高。其中,文官的升遷相對平穩,論資排輩的現象比較明顯。相比之下,此次武將得到的封賞真正算得上是跳躍式升遷,尤其是各營主將或久經沙場的悍將,賞賜之豐厚前所未有,官升三級者不在少數,拜將封侯的將領更是多達數百人,且大多數最早跟隨李利征戰的那批中低層將領。或許這就是他們竭力擁護李利登基的根本原因所在,完美詮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真諦。

值得提的是,此次封賞中湧現了一大批後起之秀,如郭淮、郝昭、孫禮、張翼、王平等三十餘名年輕將領。與軍中宿將和老將們相比,他們沒有顯赫的戰績,也沒有獨領一營人馬,但是他們能從數以千計的將領之中脫穎而出,足見他們才能不凡。已然成為晉國百萬大軍的中堅力量,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取代一眾老將的位置。後來居上,獨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