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風生水起
獻出這個字之後,司馬懿一直想不通為何僅憑一個字就讓李利對他手下留情,並給予他與其他士族同等的出仕機會。
這一切來得太容易了,太詭異了!
難道他司馬懿一條命還抵不上一個字嗎?如果一條命不夠的話,那麼再加上他兩個弟弟的性命,能否與之相提並論?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早已擺在眼前。
就為了這一個字,李利輕而易舉地放過了他的性命,也不追究他兩個弟弟的下落,還親口承諾允許司馬家族重返河內老家,重建祖宅。
從那時起,司馬懿就知道這個字在李利心目中的份量,遠比他司馬懿屈身投效還要重要得多。但是他想不通這是為什麼,一個字的作用竟然如此之大。更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李利何其聰明,地位何其尊貴,為何要向他詢問國號?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司馬懿長達一年之久,卻始終理不出頭緒,想不出這究竟是為什麼。
直到此刻親眼見到這杆大纛插在祭壇頂層,矗立在李利身後,司馬懿的心頭突然感到難以形容的莫大失落,感覺自己失去了一件比自己性命還要重要百倍的東西。可是任憑他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卻仍然抓不住頭緒,捉摸不透自己為何這樣失落。為何悵然若失,這份莫名之感究竟從何而來。為何自己會有如此奇怪的感覺?
死死盯著迎風飄揚跌宕的晉國大纛,司馬懿魂不守舍。一臉呆滯狀,眼中只有這杆大旗和傲然屹立在大纛之前的偉岸身影。此刻,這個身影已經成為大漢疆域內第三位登基稱帝的帝王,人世間最有權勢的強大存在,他就是西晉皇帝李利李文昌。
某一剎那,司馬懿隱隱抓住了什麼,感覺自己心中的所有疑問都因這個“晉”字而起,或許它與自己有著某種特殊的關係,或者說它與整個司馬家族有著某種聯絡。如果這個推斷成立的話。那麼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定非同小可,極有可能直接關係到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
然而這只是司馬懿的臆測、一時之念,根本毫無根據,以至於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猜測,認為這未免太荒誕了,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於是他放棄了繼續追思下去的念頭,滿臉呆滯的神情迅速恢復正常,但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依然羈留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驅之不散。可他現在卻顧不上分神思考。因為登基大典已經結束,祭壇周圍的兵馬和人群已經開始整齊而有序的離開祭壇。
收起思緒,司馬懿緊隨金猊衛禁軍迅速離開祭壇,協助各營將軍疏導秩序。確保五支即將參與閱兵的戰騎營率先離開,提前回城做準備;餘下兵馬則與二十餘萬百姓一起浩浩蕩蕩的回城,前往位於北城的李氏皇族宗廟。
一個時辰後。晉帝李利率領族人祭祀皇族宗廟,李氏親貴之後便輪到文武百官焚香祭祀。整個祭祀完畢後。已是午後,大半天時間悄然而過。
午後。登基大典儀式中最重要的環節終於到來了:正式即位稱帝。
歷朝歷代的登基儀式通常不會這麼繁瑣,此次儀式與一般登基即位截然不同。一般來說,老皇帝死了,只要他一嚥氣,太子即刻繼位,文武百官參拜新帝就算是即位登基了,根本沒有如此繁瑣的登基儀式。此番李利登基稱帝之所以有著諸多儀式,是因為他是改朝換代的開國帝王,每一項儀式都不能省略,必須依次過一遍,一項都不能落。
此外,祭天祭地祭五方帝和祭祀宗廟,並不等於登基稱帝。只有完成祭祀之後,才能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稱帝建國。按照禮制,第一天完成祭祀之禮,第二天才能登基稱帝,第三日祭祀宗廟;但開國皇帝必須先建立宗廟,而後才能祭祀,所以次序倒置,登基稱帝反倒放在後面。不過將來李利的兒子即位,便可按照禮制進行,甚至還可以簡化登基儀式,直接先登基而後再行祭祀。
新建的皇宮正殿前,即長樂大殿,李利即位稱帝,定國號為“晉”。因西涼地處西北,故又稱西晉。
晉國初建,新皇即位,按例首先封賞群臣,重賞功臣,大赦天下。
長樂宮正殿,這座封閉了整整七年的皇宮大殿終於得以重見天日,宮門大開,重新投入使用。與七年前不同的是,曾經高高在上的小皇帝早已作古,而原本站在皇位右側之人則取其代之,冠冕堂皇的端坐於龍椅之上,進位九五之尊,君臨天下。
與之相對的是,曾經站在堂下的文武兩班人馬也已物是人非,全部易主換人。昔日跟隨漢帝逃離長安的文武百官大多都已過世,亦或賦閒隱居;而留在長安的百官們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