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簡引起了他的注意。不,準確地說讓他高度重視。旋即,一個最佳人選躍入眼簾。他手裡的這卷竹簡清楚地記錄著朔州太守張既,其政績連續五年位居涼州轄下各郡之首,被稱為“涼州第一太守”。
這個連續五年政績奪冠的張既,自從進入李利視線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他重點關注的目標。
當年朔州初建之時。為了選好第一任太守,李利同樣是大費腦筋,先後將治下所有善於治理州郡的能臣幹吏全在腦海裡過了一遍,卻始終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太守人選。恰在他猶豫不定的時候,李玄舉薦弘農郡內的縣令張既出任弘農太守,由此張既正式進入李利的視線。當他將張既召到身邊稍加考校之後,當即拍板讓張既出任朔州第一任太守,治理包括塞上河套在內的廣博區域。
上任朔州太守的第一年。張既就在年終政績考核中高居涼州各郡之首,第二年仍是穩居第一。為此。李利對張既連續位居第一的政績持懷疑態度;畢竟朔州是新建的郡縣,除了朔州郡治所在的郡城之外,連像樣的城池都沒有幾座,真正是一窮二白。最起碼的基礎設施都成了真空地帶,遑論其它?更何況,在這個真正意義上的農耕時代,絕對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的辛勤耕作才能養家餬口,發展速度極其緩慢。
於是,在司隸大戰結束後,李利親自帶著家眷巡視幷州、朔州和涼州等州郡,特意在朔州境內停留了半個月,走遍了大半個朔州,進行實地考察。事實證明,張既的政績是經得起考驗的,實打實的政績,沒有弄虛作假,沒有一絲水份。
自那以後,張既這個名字便一直記在李利心裡,每到半年和年終考核政績時,他都會額外留意張既的政績。無奈最近一年多以來,李利整天都沉浸在紛繁複雜的戰事當中,一時間竟然忘了張既的存在,考慮州刺史人選時總是習慣性地將目光放在現任的各州刺史身上,從而忽略了張既擁有不輸於任何一個刺史的治政才能。
因此,當李利決定提拔張既出任徐州刺史之後,他忽然意識到李摯送來的這卷竹簡未免太及時了,其中定有貓膩。詢問之下,李摯毫不隱瞞地道出實情,將賈詡和郭嘉二人給出賣了。因為這份書簡便是賈詡飛鷹傳信從長安大將軍府調過來的,隨後由郭嘉親手交給李摯,委託他在適當的時候呈給李利。
不言而喻,賈詡和郭嘉在徐州刺史的人選同樣是煞費心力,慎重考慮之下共同推舉張既出任刺史。這倒是與李利的最終決定不謀而合。
至於坐鎮徐州的主將人選問題,李利沒有獨斷專行,而是與賈詡、郭嘉和陳宮三人反覆商議過多次。其實李利心裡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其人便是駐守河內郡的周瑜。並且李利已經想好了周瑜坐鎮徐州之後的職務江淮都督,總領徐州、豫州和揚州部分郡縣的所有兵馬,執掌三軍,其帳下兵馬接近三十萬之眾,儼然是名副其實的“淮南王”。
但是李利對此尚有一些疑慮。其一,周瑜素來與江東孫策交好,讓他領兵駐守長江北岸各州郡,其最主要的對手便是江東孫策和荊州劉表,萬一?。其二,從目前局勢上看,坐鎮徐州的將領首要對手還是佔據兗州、冀州和青州的曹操,而周瑜在之前鄴城之戰中曾敗在曹操手上。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鄴城大敗並未遠去,周瑜乃是戴罪之身,不久之前剛被罷免安南將軍之職,此時若在無功升遷,未免過於兒戲,實難令人心服。
李利的這些顧慮絕非空穴來風。在隨後的商議中被賈詡、郭嘉和陳宮三人無一遺漏地全部提出來。如此一來,周瑜便被排除在外,不予考慮。除了周瑜之外。西涼軍中許多將領都有能力坐鎮徐州,比如波才、趙雲、桓飛和許褚等軍中上將軍,都能獨當一面,駐守徐州完全沒有問題。
但是,天下並未統一,未來還有很多大仗需要他們這些能征善戰的將領衝鋒陷陣,若是將其放在徐州。頗有明珠蒙塵之嫌。最關鍵的是,如果由這些將領坐鎮徐州,李利便不會授予他們總領江淮三十萬大軍之權;因為他們沒有周瑜的統帥之才。只能獨當一面,卻不能執掌三軍,兼顧長江北岸的所有州郡。
斟酌再三,最終郭嘉舉薦坐鎮涼州的鎮西將軍郭汜出任徐州主將。這一提議得到了賈詡的支援。而李利也覺得是時候啟用這位被雪藏許久的西涼宿將,於是欣然同意。由此郭汜再度被啟用,李利任命他為鎮遠將軍,職位等同於鎮西將軍,但俸祿和爵位卻比之前上升不少,堪比三公。與此同時,李利任命紀靈為平南將軍,擔任郭汜的副將。此外侯成和雷薄等將領也留在徐州軍中聽用。
所以,當李利率領大軍撤離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