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為敘述方便起見借用的兩個籠統的抽象術語罷了。在這兩者相互影響時,它們刺激了學術、科學和發明。在中國沒有與此相類似的發展。基督教福音傳道者的擴張力量,特別是16 世紀羅馬天主教改革時期耶穌會和其他教派的擴張力量,自然可以比較容易地同佛教擴張時期中國的經驗相比。但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為反對西班牙的異教徒摩爾人及其後在海外表現的十字軍熱情,卻是儒家頭腦裡未曾有過的另一類宗教熱情。如果我們把它同上述其他因素一起來理解,歐洲近世初期這股向四方傳教的力量是從社會的發展中產生的,這種發展的性質和過程與中國的傳統社會大不相同。
西方透過中國對外貿易這個媒介而與中國接觸。16 世紀的葡萄牙人,以及17 世紀的荷蘭及英國的冒險家和商人,開展了對華貿易,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地區;正如他們的同時代人揭開了蒙在新世界上面的帷布那樣、:最重要的不同之處是,東亞決不是一塊未經開發的大陸,它早已有它自身組成的龐大而複雜的商務中心。早期西方的貿易事業,不過是在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商業渠道中,增添了一些小小的數額而已。1637 年英國在廣州開啟了對華貿易,那時離新英格蘭的建立只晚很少幾年,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實。然而直到19 世紀,英國的對華貿易還未能擴充套件到廣州之外,而新英格蘭卻早已分開成為一種新國家,並且那個國家本身也正準備協助擴大廣州貿易了。
歐洲人在美洲擴充套件,而在中國卻阻滯不前,這事實必須從歐、亞兩方面來加以理解。這並不單純由於歐洲擴張主義者的希望和競爭力量,更易於集中在機會很多的新世界。遠東兩大帝國中國和日本的幅員遼闊,財富很多,這些因素使它們從一開頭就是十分強大的對手,不能用武力來壓服;它們非常老練,又能自給自足,難以在交易上佔它們的便宜。阿拉伯人的作用。中世紀中國與西方的貿易,除了短暫的一些中斷外,直到近代都以阿拉伯人為媒介。7 世紀和8 世紀間,阿拉伯人橫越北非擴張到西班牙,使地中海成為“穆斯林湖”,但人們並不總能記得他們向東方也有類似的擴張。阿拉伯人受挫於法國的圖爾之役(732 年),可與阿拉伯軍隊在帕米爾以北的中亞地區打敗唐朝中國軍隊的但邏斯城之戰(751 年)相比。12 世紀及其後,伊斯蘭教的傳人新疆,以及印度穆斯林王朝的建立,都是不斷向東方擴張的一部分,這使阿拉伯商人能一直到達中國,終於在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建立穆斯林蘇丹王國。中世紀後期的印度洋同樣也成為“穆斯林湖”,從東印度到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國及地區,離透過那裡的香料貿易不過是大宗商品的一宗而已。中國是這阿拉伯貿易世界中的一個參加者。中國史書表明,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商人的早期“貢使”,在漢代來自東羅馬,但只隱約提到中國往南或往西的商隊。到5 世紀,中國商船無疑已到達印度,甚或到達阿拉伯半島,而到756 年,在廣州的阿拉伯商人之多,足以使他們能夠燒掠該城。12 世紀宋朝在夷狄的侵略下被迫退到華南時,才越來越關注海上貿易,這種貿易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但在那時以前,中國人並沒有把主要力量放在這上面。宋朝把對外貿易限定在某些港口,並限定外商只能居住在通商城市的一定地區。由中國船或阿拉伯船運載的宋瓷,出現在整個中東乃至非洲東海岸。在蒙古統治時期,忽必烈汗自稱有權統治全人類,派了12 次使節到東南亞,謀取當地統治者稱藩納貢。這些勞民傷財之舉沒有給蒙古人帶來什麼永久性的好處,但說明中國已與當地有了建立已久的貿易往來。以這些商業活動為背景,便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朝要在巧世紀初派遠征船隊駛入並穿越印度洋了,否則那項舉動就顯得很突然,令人難以理解的。
明朝的探險遠航。從1405 到1433 年,這些驚人的遠航使中國船隊比那些更出名的繞過非洲的葡萄牙航海家,幾乎早一個世紀到達印度、波斯灣和東非海岸。那時,中國在造船、導航(羅盤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和一般航海技術上比歐洲先進,是清楚地證明了的事。但這項成就在中國的計劃安排上意義不大,這也是很明顯的。巧世紀中國與歐洲相比,也許沒有比它們各自對海上探索態度的截然不同顯得更為突出的了。明代遠航的主持人是當時朝廷的總管太監穆斯林教徒鄭和,他是代表朝廷而不是代表政府官員遠航的。遠航分別進行了七次。1405年第一次遠航有2。8 萬人,分乘64 艘船隻。第四次1413…1415年間的遠航西達波斯灣和亞丁。有七名中國人到達麥加。中國船隻曾到達非洲和阿拉伯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