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中國在歷史上,對日本的記載不過是倭寇、倭人。這與直到現在,中國人還習慣把日本稱為〃小日本〃一樣,充滿不屑。其背後,不過是虛驕和無知。
即使從1877年這個時候開始研究日本,直到現在,中國人對日本的研究,也大多隻是皮毛。相對而言,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則要深邃得多。
1898年,當光緒皇帝接受了維新思想後,從康有為那裡更多地瞭解了日本。康有為向光緒皇帝指出,中國的改革重點應該是放鬆專制和擴大參政範圍。
百日維新期間,卸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達北京,並得到光緒皇帝的接見。
最終因為慈禧太后的阻撓,維新運動曇花一現。但在經歷了一番逃亡之後,她也開始認識到,在政權風雨飄搖的情況下,漂亮的頤和園是坐不穩的。
日俄戰爭硝煙下的〃清末新政
1902年,在度過了兩年的狼狽〃西狩〃生活之後,慈禧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經歷了義和團之亂和八國聯軍的重創之後,作為保守派的慈禧太后不得不認重新拾起維新派的主張,以緩解可能失去200多年祖宗基業的危機。
此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對新政寄予了厚望。在接近古稀之年,這個老太太突然對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寰志略》等介紹外國曆史地理的書籍產生濃厚興趣,時常閱讀以廣見聞,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推行新政,總要有一批幫手,選誰來操作新政,是至關重要的。
慈禧太后主要倚重張之洞和劉坤一等一批具有改革思想的官僚。於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清末新政,終於在錯過了一次次的機會之後,拉開幕布。
早在維新運動的時候,張之洞就與維新派有所聯絡,並曾經寫了著名的《勸學篇》,主張向日本學習。張之洞說,日本這樣一個小國,憑什麼能夠在短時間內〃爆興〃?就是因為明治維新的一些推動者諸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曾出洋留學,學到了改革的要義。
在張之洞的推動下,政府對出國留學的重視迅速加強。伴隨著1905年科舉制度的取消,出國學習與做官掛上了鉤,海歸派成為清政府重要的任用物件。在後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大多屬於曾到日本留學的海歸派,比如黃興、魯迅、陳獨秀。
新政推行過程中,雖有種種弊端,但決非乏善可陳,說慈禧太后〃假維新〃是不客觀的。新政的推行,確實在為中國逐步積累著現代化資源,為社會的轉型準備著物質和社會方面的條件。
新政的主要內容大致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政治體制改革。最初是整飭吏治、裁汰冗官和舊機構,成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商部(1906年改為農工商部)、學部、郵傳部等;1906年後宣佈預備立憲,各省設立諮議局,北京設立資政院,公佈〃憲法大綱〃,起草〃地方自治章程〃,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
對外開放。1898年以後,主動在沿海沿江十餘處重要地點自行開放商埠,以促進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抵制外國擴大勢力範圍;大量公費和自費留學生求知識於歐美、日本。
法治改革。刪改陳舊的大清律,按照世界通行法則制訂新刑律;實行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政刑分離,司法獨立。
教育體制改革。1905年宣佈廢除科舉制是劃時代的大事,隨即出現興辦新學堂的熱潮,一些省還設立農、工、商、礦等專門實業學校,倡導新學與實學,風氣一新。
日俄戰爭硝煙下的〃清末新政
鼓勵發展經營。獎勵集股辦公司、建企業和發明創造,大力扶植私營企業;相繼頒佈商法、公司法、破產法等,首次以法律形式保護商人的合法權利和社會地位,出現以取代官辦企業的明顯轉變。
改革軍事制度。徹底廢除武舉,按照現代軍隊模式編練新軍。
改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建成了近一萬公里鐵路(其中1895年以前修建的不到500公里);在內河航行的華資小火輪近千隻(1894年前只有140只),並擁有上千噸級以上輪船數只;修建了共約6萬餘公里的電報線;建立了19萬餘公里的郵差郵路;所有這些設施都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意義。
曾經的保守者如今變成了改革者,甚至比此前的改革者走得還要遠。曾經下令讓李鴻章剷平康梁祖墳的慈禧太后,這時候比康梁還要〃開放〃。康梁當初希望廢除科舉因怕得罪天下讀書人,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