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盲目的屠殺行為被日本看作其在中國擴大權利的絕好機會。日本政府認為,義和團運動必然激起列強的報復,並需要軍事力量,這就不得不依靠調兵最為便利的日本。這時已經接替伊藤博文擔任首相的山縣有朋抓住這一機會大量增兵中國,並等待列強採取行動。
不出所料,英、俄、美、法等國紛紛增兵中國。1900年,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糾集各國組成聯合部隊,進犯北京。八國聯軍在廊坊遭到義和團的阻擊。
6月21日,清政府向列強宣戰。
此時,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但一時之間,無法調集兵力抵達遠東,遂向日本要求提出增派兵力。
坐等列強求援的日本在7月6日的內閣會議上做出決定,向中國派遣一個混成師團。7月,侵華日軍達到2。2萬人。
8月4日,八國聯軍二次進犯北京。在1。6萬人的侵略軍中,日軍佔8000人。透過這一數字,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更有陰謀的成分,是列強中的急先鋒和主力軍。
接下來的北京上演了慘烈的一幕。八國聯軍在肆意搶掠,而清政府的首腦——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亡西安。
從歷史的細節看,八國聯軍在北京的野蠻行徑,是與清政府的無能、昏庸、措施不當分不開的。這悲慘一幕,已經被侵略者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但無能的清政府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也並不能因為侵略者的野蠻可以忽略。
責任的拷問,暫且放下。且看日本在這一行動中是如何對中國進行致命傷害的。
被安排留守北京〃便宜行事〃的李鴻章,以老邁之身,為大清朝站了最後一班崗。經過與列強的反覆磋商,12月22日,李鴻章與列強外交團談成了《和議大綱》。其中,日方以出兵最多為藉口,要求3470萬兩白銀,摺合約4895萬日元。次年9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字。
與其他列強報復義和團不同,日本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更具預謀性。
在北京陷落的第六天,也就是1900年8月20日,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提出推進大陸政策的新設想,正式提出日軍在華〃北守南進〃政策。
日俄戰爭硝煙下的〃清末新政
山縣有朋這個名字,並不陌生。18年前,他是參議院的議事長,1894年,他帶兵從朝鮮跨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如今,他是首相。對中國有著強烈〃佔領〃慾望和軍事經驗的人當權,這是後來日本政壇的長期狀況。
此前,日本政府對於其大陸政策有兩種主張。一是北進論,即把朝鮮、滿洲作為經營重點;一是南進論,即以臺灣為據點向福建擴張。
此次山縣有朋的〃北守南進〃政策指出,由於俄國在中國東北邊境集結了10萬軍隊,日本尚不能透過與俄國協商,達到經營北方的目的。在此情況下,不如先行經營南方,伺機與俄國交涉,以達到經營北方的目的。山縣有朋引用諺語說,追兩兔者,一兔不得。
在日本避開俄國的鋒芒採取守勢和透過《辛丑條約》換得短暫和平的情況下,透過改革挽救統治危機,成為清政府的頭等大事。此次改革史稱〃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改革涉及到了政治體制,而且注重向近鄰日本學習。事實上,在新政正式實施之前,清政府就開始選派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意在培養改革人才。
1896年開始,中國留學生開始湧入日本。
孰料,由於1905年的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發動〃日俄戰爭〃,使留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推翻清廷統治的革命思想在留學生中產生並形成一種思潮。原本被清政府作為改革人才培養的留學生,成為革命的策動者,並最終成為清廷政權的掘墓人。
專制政權培養的人才,往往最終讓其無法駕馭。其目的本是維護自己的政權,卻培養了一批認清這個政權漏洞百出的人。
事實上,〃學習日本〃的想法,早已為有識之士所提出。19世紀後半期以來,在大清朝的一些開明知識分子眼中,日本是一個值得佩服的物件。尤其是甲午戰敗後,更多中國人在感到震驚的同時也認識到,中國的戰敗並不全怪日本,更多的責任在清廷沒有像日本那樣找對出路。
1877年,黃遵憲作為參贊隨同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到達日本。黃注重研究日本,用10年時間寫成了《日本國誌》。這本書引起了光緒皇帝的注意。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中國才開始研究日本。但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