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的軌道。
第三節紅軍總參謀長
1932年底,蔣介石調集四五十萬人的兵力,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敵人兵分三路:中路軍總指揮陳誠指揮“進剿軍”12個師為主力,在撫州、滸灣地區集結,向廣昌進攻;左路軍總指揮蔡廷鍇指揮6個師又1個旅,進至光澤、清流地區,向長廷瑞金方向進攻;右路軍總指揮餘漢謀指揮6個師又1個旅,進至信豐、尋鄔地區,向興國、雩都、會昌進攻;l個師為總預備隊。另有4個師又兩個旅分別在南城、南豐、東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
當時,中央紅軍第一、三、五軍團,第十一、十二、二十一、二十二軍,及獨立第四、五師,總兵力約7萬人,在朱德、周恩來率領下,集結在金溪、黎川地區待機。總參謀長劉伯承帶領作戰局長張雲逸、情報局長曾希聖等,組成精幹的指揮機關,隨軍行動。
1933年2月4日,蘇區中央局作出決議,要求紅軍在敵部署未定之時,實行進攻作戰擊潰敵人,並命令紅一方面軍首先圍攻南豐。
南豐城東臨撫河,位於南北狹長的平原中,為撫河戰線國民黨軍進攻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紅一方面軍領導人本來是不願意強攻南豐堅城的,周恩來並提出這樣做至少有五不利:一暴露企圖,二易受夾擊,三損失大,四不能籌款,五費時日。但蘇區中央局決議已下,他們只好部署攻南豐。守敵為毛炳文第八師6個團。擔任主攻的是第三軍團第三師。2月12日黃昏後開始了攻城戰鬥。激戰1晝夜,僅奪取了城西南、西北的外圍工事。紅軍殲敵不足1營,損失卻過300。敵據城固守待援,使用了強大的火力。城外是一片開闊地,紅軍無法接近城牆。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劉伯承研究後認為,紅軍被吸于堅城之下,敵增援部隊已由樂安、宜黃東來,相持下去紅軍有被夾擊的危險。決定改強攻南豐為佯攻,圍城打援,將主力撤至東韶、洛口待機,待查清敵援軍行進路線後,採用大規模伏擊戰法消滅敵人。
來援南豐的是陳誠部第一縱隊3個師,羅卓英率第十一師沿宜黃大道開進;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師由第五十二師師長李明指揮沿樂安山路東來。李明率本師為右縱隊,令第五十九師為左縱隊,平行前進,中間有海拔900米的摩羅嶂大山,聯絡不易,更無法相互救援。情報局長曾希聖弄清援敵行進路線後,立即向劉伯承報告。劉伯承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經朱德、周恩來判斷商議,決心集中主力,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在固崗、登仙橋以東,河口、黃陂以西地區,伏擊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個師,隨即作了戰鬥部署,命令林彪、聶榮臻指揮第一、三軍團及第二十一軍為左翼隊,由王兜、苦竹圩之線取平行道路向北前進,側擊敵人。命令董振堂、朱瑞指揮第五軍團、第二十二軍為右翼隊,由東陂進至黃陂向西兜擊敵人。根據總部命令,紅軍左翼隊於27日7時進入伏擊地域大龍坪。這大龍坪西上5裡,東下8裡,南北兩側都是高山密林,正是設伏的絕好地形。13時,敵第五十二師進入大龍坪地區,因山路崎嶇狹窄,一下子成單行行進,隊伍只好排得很長。砰!砰!幾聲清脆的槍響打破了山谷間的寧靜,指揮部發出了總攻的訊號。頓時,狹長的山谷兩側,槍炮聲響成一片。敵人的隊伍就象蜿蜒十幾裡的一條長蛇,首尾不能相顧,很快被截成數段,然後全部歸於消滅,師長李明被擊斃。第五十九師隔山聽到槍炮聲,師長陳時驥判斷是第五十二師進行實彈演習。14時,行至霍源以北地區,與紅軍右翼隊前衛遭遇。陳時驥下令就地佔領陣地,與紅軍對峙到天黑。28日清晨,紅軍右翼隊將第五十九師四面包圍。8時發起總攻,激戰競日,至19時,殲敵4個團;陳時驥率殘部逃竄,在登仙橋附近被紅軍左翼隊生俘。陳誠遭此重挫,仍圖補救邀功。將3個縱隊縮編為兩個縱隊,以吳奇偉指揮3個師為前縱隊,以羅卓英指揮3個師為後縱隊,前後兩縱隊重送行軍,由東陂、黃陂經新豐、甘竹直趨廣昌;打算得手後,促使蔡廷鍇、餘漢謀率領的左右兩路軍前進,達成對紅軍的合圍。
紅軍主力乾脆利落殲敵兩個師後,由大龍坪、霍源地區撤回東韶、洛口、南團、小布地區休整待機。紅一方面軍指揮部設在吳村一個地主宅院裡。3月16日,據偵察報告,陳誠部前縱隊到達新豐市、侯坊、草臺崗一線,後縱隊位於東陂、黃陂、蛟湖地區。朱德、周思來與劉伯承商議,認為如果能使陳誠部前後縱隊拉大距離,紅軍就可以再次集中主力攻殲其一部。為此,他們命令第十一軍進到廣昌西北地區,偽裝主力吸引陳誠部前縱隊加快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