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自己的親生父親就是叔父了,是自己臣子。——這把戲在清代的光緒、宣統兩朝也都玩過。如果是剛生出來不久就過繼給伯父,那麼情況要好一些,畢竟有養育的親情。可現在人家已經十五歲了,懂事了,又在原來父母府中長大,讓他把昨天還叫爸爸媽媽的改叫叔叔嬸孃,而把死去的伯父叫爸爸,心裡很彆扭。從嘉靖登基的第一天起,這個大難題就圍繞著明廷的君臣。開始皇帝還給那些效忠孝宗、護衛禮法的文官一點面子,虛以委蛇,可等位子坐穩了以後,就不客氣了。他把自己至死也是個藩王的親生父親追認為皇帝,入享太廟,親媽自然就是太后了,而把他所承繼皇位的孝宗稱為“皇伯考”。——這就意味著孝宗這個大夥兒很感恩的皇帝是個絕戶了。而且在以禮法治國的明代,這是皇帝帶頭壞了規矩。為此,許多官員辭職回家,一些官員被打屁股打死,或者被流放。
當然,嘉靖皇帝要破壞祖宗禮法,也一定會在禮法中讓馬屁官員尋找理由,而且強調的還是百善之首的“孝”,強調人倫之情,不能讓自己的媽媽給自己稱臣。
嘉靖皇帝最真實的意圖是“繼統不繼嗣”,也就是說當皇帝當然可以,給別人做兒子沒門。而那些不想讓孝宗絕後的文臣的理由是,這龍椅是孝宗傳下來的,不當他的兒子,就沒有繼位的資格。而嘉靖認為,龍椅最早是老祖宗太祖高皇帝傳下來的,大家都有份,我也能繼承,我爸爸也有資格追認為皇帝。
這一場現在有人看來很無聊的爭端,在那時在看來可是悠悠萬事,唯此最大。它涉及在誰手裡——你說這事大不大?
因為在帝制時代,手握兵權和禮法的解釋權是最重要的兩件事。兵戎相見是最後的解決辦法,是不能隨便用的。漢代劉家、明代朱家自家人動刀搶也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同一家族裡,奪了兄弟的江山後,必須用解釋權去修飾,去抹平,顯得自己具有無可置疑的合法性而非得位不正。這和第一代皇帝打江山不一樣,那是搶了別人的江山,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便能解釋。
明代的第三個皇帝永樂帝朱棣就給他們的後代子孫做了一個如何解釋自己具有繼承資格的範本。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在自己前面,傷心之餘他把皇位給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太孫——建文皇帝。建文登基後,便追認自己的父親為孝康帝,進太廟。因為直接從爺爺那裡接班總是不太順,而父親雖然生前未登基,可是有皇帝之名,自己繼位後,這個權力傳承的路線圖就清楚了,祖孫之間的空檔被補起來了,權力來源經得起禮法和臣民的考問。
朱棣把自己侄子的皇位奪取後,就面臨一個憲法性難題,叔叔總不能繼承侄子吧。當然,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他首先廢除了哥哥朱標的皇帝稱號,依然稱故太子,這就等於在建文帝繼承權力的流程中間挖了條人工河讓原來的水改道了——你老爸沒有當上皇帝就死了,你沒資格繼位。那時候你爺爺還在,太子死了別的弟弟可以頂上去,我是你老爸的弟弟,所以我當皇帝是繼承我老爸也就是你爺爺的,與你無關,當皇帝我比你更有資格。因為這種考慮,朱棣廢除了建文紀年,朱元璋只當了三十一年皇帝,建文帝當了四年,可建文四年被朱棣變成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向天下宣佈:這四年,洪武帝雖然死了,但是還佔著皇帝的名號,接下來便是他的四兒子朱棣的永樂紀年了。
那麼,假如後人會問,這四年建文帝是幹什麼呢?朱元璋死了好幾年,為啥還用他的年號?那麼解釋為:朱允炆那小子雖然在龍椅上坐了四年,但只是一個過渡性人物,是替朱家暫時看管了幾年江山,他不算真正的一代帝王。
為什麼朱棣那樣恨方孝孺,要誅他十族,方的不合作可非同尋常,是在質疑朱棣掌握最高權力。而另一位臣子楊榮在朱棣攻佔南京,迫不及待去皇宮即位時,擋住朱棣的馬,問:殿下是先去即位還是先去拜謁先帝陵墓?一語驚破夢中人,這句話是提醒朱棣要去馬上“補課”,先拜謁了父皇的陵墓,便是合法即位了。朱棣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當然從善如流,而且從此十分器重楊榮,因為楊榮的及時提醒是在修補他的合法性。
帝制時代最高權力承繼,要合乎“三統”:道統、法統、血統。道統看上去很簡單但卻最玄妙,天意還在某某家。法統則是權力來源程式合法,是老爸指定繼承的,不是自己搶的。——而明朝明確的嫡長子繼承製,連皇帝確立皇儲也不是隨心所欲,永樂帝和萬曆帝都想把皇位傳給更鐘愛的非長子,在強大的“程式法”面前,只好作罷。“三統”中血統最重要,必須是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