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農耕文化的過渡。

第二,斷翼攻心。皇太極先斷明朝的右翼朝鮮和左翼蒙古,再攻明朝的腹心——京師與中原。

斷明右翼朝鮮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訂下“兄弟之盟”。崇禎九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藉口,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今首爾)。朝鮮國王李倧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朝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用兵朝鮮,割斷明朝的右翼,解除了進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斷明左翼蒙古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其察哈爾部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經過征討,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200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寶璽。後來寶璽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的寶璽,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自然大喜過望。他親自拜天,並告祭太祖福陵。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從而割斷明朝的右翼,解除了進攻明朝的西顧之憂。

搗明心臟京師皇太極連遭寧遠、寧錦之敗後,不敢直接攻打袁崇煥守禦的寧遠城,也不敢進攻袁崇煥防守的關寧錦防線,而採取奇招:攻打明朝的政治心臟——北京。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和龍井關,下遵化,過順義,圍攻北京城。皇太極的這一步棋,是明朝上下官員誰也沒有想到的。袁崇煥雖然曾上疏說遵化防禦薄弱,八旗軍可能突入,但他沒有想到皇太極會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北京。爾後,八旗軍又四次破塞入內,擄掠中原。如,一次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佔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他們凱旋時,“豔服乘騎,奏樂凱歸”,還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個大字,以戲藐大明皇朝。另一次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到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多爾袞轉戰2000餘里,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縣,獲人、畜46萬。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原,陷落濟南,皇太極之氣魄、之膽識、之睿智、之謀略的確是雄奇的。

明朝左右兩翼都被皇太極折斷,其政治心臟又遭到皇太極的沉重打擊。這裡,我們對朱由檢與皇太極兩位皇帝加以比較。三、兩帝比較

崇禎帝與天聰汗是在同一時代軍事政治舞臺上的兩位主角,下面對這兩位主角做一比較。

崇禎帝與天聰汗相同方面:

第一,幼年喪母(朱由檢5歲喪母,皇太極12歲喪母);

第二,同時在位(前後相差一年);

第三,都在位17年;

第四,都懷有抱負(崇禎帝做“中興祖業之夢”,天聰汗做“遷都北京之夢”)。

崇禎帝與天聰汗不同方面:

第一,論年齡:崇禎帝繼位時18歲,尚未成熟;天聰汗繼位時35歲,正當盛年。

第二,論閱歷:崇禎帝生長在宮中,周圍是宮女、太監;天聰汗成長在疆場,戰馬馳騁,拼命廝殺,經歷人生最殘酷的烤煉。

第三,論文化:崇禎帝受過儒家文化的教育;天聰汗通曉滿文,且極力吸收漢文化。

第四,論登極:崇禎帝是兄終弟及,自然接替;天聰汗則兄弟爭奪,優中選優。

第五,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