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比努爾哈赤高明之處,在於他既繼承父汗的基業,又看到父汗的弊政,從而固本維新,進行改革。
第一,固本維新。天聰汗政策的基本點是“固本”,就是鞏固後金社會與軍政制度的根本,同時又進行維新。有人可能會說,“維新”這個詞是不是太現代了?皇太極那會兒怎麼還能維新呢?其實,“維新”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就是變舊法而行新政的意思。皇太極的“固本維新”,既固本,又維新,維新為了固本,固本必須維新。
盛京皇宮大政殿
皇太極的固本維新,採取了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這裡主要介紹他調整對漢人的政策——漢民、漢官、漢軍、漢儒、漢制的“固本維新”之策。
漢民努爾哈赤時期對漢民有一系列錯誤政策。譬如將遼西的漢民一律遷到遼東,沒有房子住,沒有地可耕,沒有耕牛用,沒有糧食吃,怎麼辦?他採取一個措施,讓遼西的漢民到遼東之後,和遼東漢人房同住,地同耕,牛同用,飯同吃。這不是社會秩序大亂嗎?你住上三天兩天還行,常年住下去怎麼可以?還有一些漢民被編到滿洲人的莊子裡面去,受滿洲貴族的奴役,成為“阿哈”,也就是農奴。
有些漢人不堪忍受這種奴役就逃跑了,但一旦被抓回來,就要殺頭!而且周圍的鄰里還要連坐。這種殘酷的統治,並沒有帶來社會安定,相反,激起一些漢民更強烈的反抗,他們往井裡投毒,在豬肉裡放毒,襲擊零散出來的滿洲人。那個時候滿漢矛盾十分尖銳。
皇太極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攻陷城池,不殺降民;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以范文程為例。“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入對時,“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復召入”。每議事,總是問:“範章京知否?”如有未當,說:“何不與範章京議?”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著滿桌佳餚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筷不食。皇太極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范文程家裡。後來,范文程做到內秘書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漢軍皇太極逐步設立八旗漢軍,建立重(zhònɡ)軍。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失敗後,皇太極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最新式武器——紅夷大炮。此炮為西洋人制造,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設定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新兵種。從此,清軍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夷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大政殿內寶座漢儒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隱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奴僕。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出”,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稿?范文程傳》),誰佔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併發揮其才能,誰就能戰勝對手。大明人才濟濟,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虎鬥中取勝的關鍵,則在於能否大量地佔有人才——皇太極重視人才是其取勝的一個法寶。
漢制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這樣,皇太極的新政糾正了他的父親晚年犯下的錯誤,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透過固本維新的多項政策和措施,皇太極初步完成滿洲從牧獵文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