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中,人們到處可以見到美國勢力的影子。其中最著名一例即是陳納德將軍率領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阻擊日機轟炸中國城市的輝煌戰績。

但是美國的援助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首先,1942 年初,日軍突襲佔領緬甸,切斷了滇緬公路供應線。惟一可替代的是空運,從印度飛躍緬甸北部的崇山峻嶺將物資運抵昆明。但空運代價太大且運輸能力有限。其次,盟軍先擊敗德國再打擊日本的戰略部署,使中國戰場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租界法案向中國提供的援助到1946 年初累積達巧億美元,只古美國向世界各國提供500 億美元援助總額的3 %。援助中國本非易事,而中國又不具備最重要的戰略意義,結果不言自明。任蔣介石“總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頑強地展開了重新佔領緬北打通中國陸上通道的艱苦戰役,他深信以此可建立進攻日本人的大本營。在1945 年初,史迪威將軍築成一條新的滇緬公路,鋪好一條輸油管道後,終於達到了目的,但美國海軍早已在太平洋戰爭中把戰場開到了日本本土。

戰爭的進展超過了外交形勢的發展。最初,美國援華政策有一個目的,即擊敗日本後把中國扶持成能夠穩定東亞局勢的“大國”,同時幫助國民黨發展軍事力量。如果盟軍借道中國對日本發起反攻,那麼戰後中國的形勢可能導致國共兩黨競爭,而不是一邊倒地對共產黨有利。但是,盟軍的進攻繞過了中國,結果使中國戰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