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部分

上振興民氣的手段。他倡和日本的福譯諭吉等西學人士,認為自尊、自強、關心公益的英美式民眾是一種理想公民。在遣責中國政治腐敗的同時,他敦促實行改變現狀的政策,認為臣民應對國家而不是統治者負責,人民應當惟法制是從,而不是以孔教倫常為任。他呼籲修憲法,開議會,組織責任政府。他還主持文學雜誌的出版,寫作小說並翻譯各國文學。後者主要是藉助日譯再轉譯成中文。但是在政治見解方面,他不主張把中國的積弊歸之於滿清王朝。與士紳階層的所有人及大多數外國旁觀者一樣,他認為中國民眾此時尚未準備就緒,實行代議民主制度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到1910 年底,他都是一名反對共和,並不熱心革命的漸進改良家和立憲君主制的鼓吹者。他在1 如7 年組織的“政聞社”倡議採用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政治過程來推動改革。他因此在憲政運動中聲名大起。儘管這一運動和一般開明黨派一樣陷入了清政府和反清革命者的前後夾擊。

梁啟超出身_上層知識分子階層,是思想界的領袖人物,而他的廣東同鄉孫中山(原名孫文,字逸仙)卻是近代中國的一位早期職業革命家。兩人各自從相反的社會背景出發,帶著相反的先人之見,透過各不相同的媒介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問題。正當梁啟超闡明中國民族主義思想時,孫中山正在建設早期革命運動的骨於力量。孫中山具有一種適合擔當革命領導人的個人條件。他來自距澳門咫尺之遙的地區,這裡是中國與西方接觸的時間最長、距北京控制也最遠的地區,也是許多早期留學生、買辦和無數海外華人的故鄉。從社會和地理條件來看,孫中山出生在這樣一塊土地上是幸運的。他是農家子弟,在一位早年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的叔父那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天王洪秀全是他少年時代心目中的英雄。孫中山早年就是清王朝的叛逆二他在13 歲時就到檀香山投奔他的大哥,在那裡住了3 年,在一所英國聖公會辦的教會寄宿學校接受英語教育。他加入了教堂的唱詩班,後來接受了基督教。回到故鄉後,他因為信仰基督教反對鄉人的偶像崇拜,打破了當地供奉的先師牌位,受到地方上的驅逐。在他大哥的支援下,他到香港讀書,之後又去了一次檀香山,回國後在廣東和香港往了5 年(1886 年到1892 年),學習化學、生理外科和其他一些科目,希望取得一家英國傳教士辦的醫院授予的醫學學位。1892 年起他開始在澳門行醫,但是因為沒有葡萄牙頒發的證書被迫離開了那裡。自從1885 年中法戰爭中國戰敗後,孫中山一直很關心中國的命運;他向當時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上書要求實行改良,但未受理睬。這樣,孫中山行醫受挫,受到權貴的冷遇之後便轉而從事一個新的職業。他將成為一個非商、非農、非士、非醫的革命者,一個不屬於任何一個階層而願意與任何階層合作的人。

孫中山早年就與一個叫作“兄弟會”的傳統反清組織有過接觸。到1894 年的時候,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組織“興中會”,並且在夏威夷和澳門一香港一廣東地區建立了分會。1895 年興中會領導的第一次衝擊廣東巡撫衙門的暴動在起義前被官府查獲,幾名同志被處決。孫中山僥倖逃到日本,除辮蓄鬚,穿西式服裝,改名換姓成了一個姓“中山”的日本人(“中山”這個名稱後來被用來命名公園、馬路和學校,甚至成了民國時期的一種服裝式樣)。由於受到清政府的通緝,孫中山取道美國輾轉來到倫敦。1896 年他在倫敦的中國使館附近被人認出而遭人綁架,受到十幾天的非法監禁;正當他面臨被遣送回北京處決的時候,以前教過他板球的老師詹姆士? 坎特利爵士(J 一)利用了英國輿論的力量,這才使他獲釋。這樣,年僅30 的孫中山就以反清革命領袖的身份聞名世界,成了浪跡天涯的中國命運之子。當他於1897 年回到日本,取得日本擴張主義者的幫助和建議時,孫中山已經把幾種新舊反清革命的力量集中到了一起。新的力量包括從海外華人集團那裡得到的資金支援。這些海外華人集團由於長期處在中國大陸傳統社會之外,養成了一種與中國傳統社會背道而馳的商業價值觀。他們極富民族主義情感,但在政治上卻為不知應該忠於何方而焦慮。另一股新力量來自一個半西化、其中有些是基督徒的青年愛國者組成的領導集體,邊些人同孫中山一樣來自中國接受近代化生活邊緣的廣東地區。舊式力量包括那些可由內地秘密團體召集的武裝反清組織。此外,孫中山還寄希望於透過簡單的反清暴動奪取某一處地方政權,期待產生連鎖反應來顛覆清政府。1 以”年10 月,在兄弟會的幫助下,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