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茶葉和甘蔗的種植。政府引進了高產種子、化肥和新的農業技術。農業試驗站引進夏威夷甘蔗,鼓勵農民把產品賣給日資榨糖廠。這些日資企業在土地改良、灌溉和運輸上作了很大投資。政府用優惠政策吸引勞動力,宣佈只要耕種者在開墾新地時留出一部分面積種植甘蔗即可免交地租。政府也科學地制定了各種標準和銷售手段。透過大規模的投資支援和政策保護,臺灣食糖產品免稅進入了日本市場。到1914 年為止,臺灣蔗糖產量增長了四倍,滿足了日本市場的大部分需求。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驕人業績。戰後日本經濟的興盛使它增加了對臺灣的投資。1936 年,日本人成立了一個臺灣發展公司,其投資涉及紡織、陶瓷、機床和化工產品等方方面面。這些幾乎都是日資產業,臺灣籍實業家很少。但是這一代臺灣工人和基層管理人員獲得的技能培訓在日後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反殖民主義情緒發展緩慢。日本在臺灣建立統治並不需要鎮壓當地望族或否定整個傳統文明。它也沒有打破當地原有的農村社會形態。相反,殖民政府成立了農會以促進農業的發展(50 年代農村重建的基礎就是此時打下的)。臺灣農民能住上磚房、用電並學會使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在亞洲農民中顯然具有相對優越的地位。經濟上的大發展加上警察署的控制,抑制了反日傾向的發展。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人建立了政治組織要求得到與日本人平等的地位。這些組織宣揚個人自由和政治改革一類的自由主義思想,而在日本大學裡就讀的臺灣學生迅速作出了響應。20 年代時臺灣人多次向當局請願,要求建立代議制政府。他們成立了一些文化團體和青年組織,共產黨組織也開展了活動,但均告失敗。日本對此做出了有限的讓步二當局在1919 年到1936 年間實行“平民政治”,但1937 年中日開戰後日本政府即在臺灣加強了警力鎮壓,推行強制同化政策。1945 年日本人撤離臺灣前並無多少反日事件發生:
臺灣島上的“中華民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臺灣重新成了中國的一個省。歡慶擺脫殖民統治、贏得自由的臺灣人民迎來了祖國大陸的官員。但是,國民黨官員們認為臺灣人經過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已非純粹的中國人,因此對待臺灣就像對待佔領地一樣。他們像蝗蟲一樣來到臺灣,絲毫不改在上海時的腐敗和貪婪,敲骨吸髓地剝削人民。臺灣人民忍無可忍,於1947 年2 、3 月間奮起反抗國民黨統治。國民黨當局殺害了示威群眾數千人;5 月,當局從大陸調來更多軍警,又有幾千人被殺,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中的臺灣籍要人。1949 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國民政府帶領大約200 萬殘兵難民來到臺灣。蔣介石長子蔣經國任臺灣省主席後亦無情鎮壓一切反對派。白色恐怖中,又有數千人被殺,臺灣人的不滿被壓制了下去。韓國政治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強勁反對黨兒十年後才一出現於臺灣。所以國民黨在臺灣的早期統治是比日本殖民時代更為殘酷的獨裁政治。臺灣人對來自大陸壓迫者的反感持續了幾十年。
1949 年至今的臺灣政權建立在一種官方神話的基礎之上。國民黨當局聲稱建立在臺北的“中華民國”是全中國的合法政府,將來總有一天它會反攻收復大陸,或者大陸的共產黨政權一旦倒臺,它將恢復行使全中國合法政府的職能。自稱是“中華民國”使臺北政府有了一個由少數大陸人統治古人口大多數的臺灣人的正當理由,但臺灣的頑固立場也使它失去了在五六十年代宣佈臺灣獨立的機會,因為那時其他國家有可能承認獨立的臺灣。蔣介石及其同僚認為全體中國人民只能有一個政府。隨著時間流逝,光復大陸的計劃漸漸成了老人們一個模糊的夢。但如果有人敢於指出這一點或宣傳臺灣獨立,他就會被送進監獄。
與官方宣告一致的臺灣政治結構也相應分為兩級。一面是國家級的國民黨組織和代表全體中國人的“中央政府”,另一方面是省一級的國民黨組織和代表臺灣島內人民的臺灣省政府。時間一久,省級政權變得日益開放:臺灣人可以進入官僚機構或參加國民黨,然後透過選舉可以進入省會臺中的省級國民大會。甚至非國民黨候選人也曾贏得席位被選為市長,但國家大權還是保留在國家級政權那裡。譬如,“國民大會”是由1948 年在南京國民大會上選出的立法委員組成,因為在光復大陸前不得召開國民大會選舉新的立法委員。原先的立法委員年老死去後由他們提名的人選接替。實際上,“國民大會”只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橡皮圖章。國民黨專政得到了警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