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統治。

日本佔領期的臺灣

世紀之交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它努力把國內實行的改革推行到臺灣。19 ( ) 5 年後這些改革同樣推行到了朝鮮。日本希望開發這些新殖民地的資源來為建設日本服務,同時也準備把它們最終納入日本。一如明治時期的日本本土,殖民地的政治結構也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通常由軍人領導。一種現代警察制度則擔任執法、維持治安、監督風化和主持公共衛生事業的職能。政府負責發展和協調交通通訊事業、普及基礎教育、發展農業、金融業等適合殖民地環境的產業。

臺灣之所以成為一個理想的殖民地,在於它的居民還沒有明確的民族歸屬感。作為一個邊疆省份,它遠離中國政治文化中心,而即便是中心地區,維新運動所表達的早期民族主義意識也遲至1898 年才姍姍到來。日本接管的是一個民族意識確立前的政治實體,它習慣於接受一種來自遠方、操著一種陌生語言的官僚的統治。臺灣使用的閩南方言是和官話相去最遠的一種方言。新統治者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更多地決定於他們的政績而非他們的國籍。

建設這個新殖民地對於日本是一種挑戰。老牌的歐洲殖民強國對一個新興亞洲國家加人它們的行列並不十分歡迎。日本人很看重外界的評價,一心想建設一個理想的殖民地。1898 年,兒玉源太郎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臺灣的開發正式起步。後藤新平為一位醫學博士,為官幹練。兩位領導人接到手的是一副亂攤子:舊的集權政體已經破壞殆盡,傳統的農業經濟混亂不堪。他們鎮壓土匪以恢復秩序,採取措施控制並禁止吸食鴉片,幾年內就控制了疫病的流行,全面清查了土地、人口和關稅,此外還敦促大眾科學利用資源。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後藤新平恢復保甲制度並推行到農村家庭裡,使它和現代警察制度融為一體。當局越來越多地在臺灣人中招募警力,這些人在日本官員那裡受到特殊的訓導。待遇優厚、訓練有素的警察協助當局開展許多行政工作,如登記戶口、徵收租稅、開展衛生和水利事業乃至參加植樹造林。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臺灣的人口因素,土著地區的情況忽略不計,那麼臺灣的警力配備甚至少於日本本土。殖民政府大力推廣衛生事業,使1 久巧年臺灣的死亡率降到了33 %。,到1940 年又降到19 甄。

其次,殖民政府重新規劃了土地制度。此前中國人的土地稅一直未有變化,許多新開墾的土地根本未徵地租。而且,在日本人來到之前,臺灣的大土地所有者租地給小地主,後者再予轉租,這樣,同一塊地就有好兒個人租古。日本人丈量了土地、繪製新地圖、登記造冊,到了19 (抖年又用公共債券收買了不事耕種的地主們的土地。這一政策培養了一個自耕農群體,他們耕種自己的土地並支付地租。政府地租收入一時間增至原先的三倍。

接管臺灣之時,日本國內正在普及小學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日本發展緩慢,因為日本沒有那麼多的職位來吸引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1898 年時,只有很少一部分臺灣學齡兒童進中國學堂讀書。日本人引進了專為臺灣兒童開辦的“普通學校”和為日本移民子女開辦的全日制日語學校。普通學校教授近代科學、儒家倫理思想和日語。到了1929 年,31 %的學齡兒童得以人學;到1944 年,則達到71 %。日本人的日程表把在臺灣普及初等教育的時間定為1946 年。(荷蘭人從印度尼西亞撤走時,只有10 %的當地人識字;在法屬印度支那,法國“歸化委員會”的工作也收到了類似的效果。)不過日本人並不熱衷於發展高等教育,因為臺灣人一旦覺醒可能會反對日本的統治。所以直到1915 年才出現第一所臺灣人辦的中學,而此前只有一些師範學校和職業中學。1919 年,殖民當局對教育普遍放寬限制,島上的日語學校和臺灣學校併入同一系統。但透過日語考試進入日語學校讀書的臺灣人仍為少數,1928 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大多數學生還是日本人。比較富裕的臺灣人送子女去日本讀大學,那裡反而沒有臺灣那麼多針對學生民族成分的名額限制。1922 年至少24 (刃名臺灣人在日本讀書,到了1942 年這個數字增加了兩倍。

後藤新平意欲把臺灣建成經濟自給的殖民地以使日本有利可圖。他的願望在1905 年實現了。物質建設的迅猛發展歸功於政府的領導和投資。1903 年,臺灣南北貫通鐵路,每個村莊也都通了公路,總長約有儀眾)英里(9 以刃多公里)。農業生產上大力發展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