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強調矛盾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過程。譬如,在外部世界有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中國國內有工業需求和農業需求的矛盾,個人思想中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傾向的矛盾,自由和紀律的矛盾,民主和集中的矛盾,不一而足。這些矛盾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面。一經發現就會導致鬥爭、不斷分化,最後達到一個新的統一體。這樣,一場鬥爭引發下一場鬥爭而永無止境。毛澤東巧妙地稱之為“繼續革命”,認為它像生命一樣沒有窮盡。這和儒家“和”的理想有著極大的反差。
農業集體化與國家對城市和工業部門的控制
1953 年,北京開始同時規劃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不斷擴大的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實行工業化需要從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的國家集團進日主要物資,而這又需要用農產品支付。為了從農業經濟中擠出更多的資源,政府只能成立真正的集體農場。這樣做可能會降低農民的積極性,但這是厲行節約、阻止富農階級死灰復燃的惟一穩妥方法。
集體化過程在最初階段的進展比頂期要快。到1955 年年中,50 %的農業耕地和農戶被編進農業生產合作社。毛澤東花了數週時間到各地視察,瞭解地方上的民情,然後號召2 ; 5 億農民以每50 戶為單位組成200 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在全國約100 萬個鄉村中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