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對後來19 世紀末的那場維新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過就像王韜、容閎一樣,傳教士的改革主張也只停留在中國生活的表面,不過是通商口岸地區的產物,對廣大農民或縉紳階層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直到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方面遭到失敗之後,中國人的思想才-逐步從傳統的鉗制中解放出來。
第12章 帝國主義入侵中國
一、外國侵入中國邊境
帝國主義國家一直在凱覷中國邊境的領土,出於某些原因,這種敵對勢力自1870 年以來大大增強了。在歐洲的經濟民族主義運動中,英法等民主政體國家走向了殖民擴張。歐洲列強的國民剛剛透過不斷發展的城市報業同世界大事聯絡起來,因而都對國家進行海外掠奪抱有不同程度的熱忱。這一切都被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教導合理化了,即種族和民族必然為了生存而競爭,而且只有適者才能生存下去。有些行政官員意識到身負“白人的重擔”,這種理想與傳教士的宗教熱情可謂同出一轍。報紙的讀者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變成了當事者,他們往往因每日新聞或驚或喜,群情激奮地要求政府採取行動。
由於爭奪殖民地的競爭不斷升級,很明顯中華帝國的邊境變得模糊起來,換句話說,變得不夠穩固了。地圖通常是不可靠的;歷史上對一塊領地的歸屬也常常有不同看的法,並且,清王朝的統治因此也日漸產生了動搖。不但疆域不再確定,清政府對於朝貢國的宗主地位也變得若有若無。畢竟朝貢體系這種防衛制度,主要是以儒家道德和文化的優越為基礎,而不是以條約協定和軍事統治為基礎的。清政府或是為附庸國的騷亂承扣責任並向激怒了的外國人賠款,或是放棄對這些地區的司法統治權。在面臨這一選擇時,清政府的第一反應就是推誘責任不肯付出賠款。就這樣,琉球群島、臺灣、越南、朝鮮以及亞洲中部地區逐漸成了外國列強殖民擴張的絕佳目標。
沙俄進退中亞細亞
自1870 年中國清政府的最西北邊境中國土耳其斯坦地區(即中國新疆)受到侵犯以來,中國領土的完整性便受到極大的威脅。滿清政府有三大戰略要地,首先是哈密(喀穆爾)一帶的地區,此地為穿過沙漠從中國西北的甘肅省進入亞洲腹地的樞紐。哈密地區及以西的其他重要地區曾是滿人向西進行軍事遠征的後勤基地,也是政府行政官員和那些協助清政府征服並統治中亞突厥語系同盟的大本營。
第二個戰略地區以位處阿爾泰山山脈之南和天山之北的伊犁河谷大草原為中心。該地曾是西蒙古準噶爾人的故鄉,在18 世紀50 年代這個部落滅絕之後,這地遍佈了囚犯隔離區和軍事要塞,由軍事首腦在主要城市庫爾加(Kuldja )進行統治。在當地及其他邊哨上,中國用茶葉、絲綢和棉織品同哈薩克部族及其西北地區交換馬匹。
清政府對第三個戰略地區的控制最為鬆散。這一地區由位於天山以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塔里木河谷上的綠洲城市組成,有時根據其主要綠洲及其在貿易通路上的核心地位被稱作喀什。當地居民主要說突厥語,大多是穆斯林,這同西部綠洲貿易城市的情況十分相似。帕米爾地區一東一西這兩處中亞地區透過相同的語言、宗教、文化、貿易和政治而緊緊聯絡起來了:它們都曾相繼受到蒙古察哈臺汗國的統治;13 和14 世紀都曾受到帕米爾帝國的統治;以後又從14 世紀到17 世紀受到蒙兀爾人的統治― 這個好戰民族雖然講突厥語並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卻是蒙古人的後裔。
這一地區的最後統治者是祖承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氏族成員,即霍加家族的成員,他們曾在17 世紀末的許多綠洲城市中極有勢力。這樣,喀什的霍加族統治者就同帕米爾地區西部有著緊密的聯絡,並可從後者那裡求得支援。這個家族被清政府遷出這一地區後,其後裔就藏匿在浩罕(Khokand )以及山左以西地區。浩罕汗國成為商貿發展的中心,並透過向清政府朝貢發展了貿易。這裡同時也是反清暴亂的根據地。清政府在喀什的首腦曾賜予當地約270 名首領以“汗”(hun)的稱號,分配其土地和農奴,這樣就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名義上歸屬清政府的統治階級。不過由於他們居於中國最邊遠的地區,因而是很難約束他們的。到了1860 年,這時清政府僅僅統治了一個世紀的東土耳其斯坦地區,成為不斷擴張的沙俄和大英帝國的侵略目標。特別是沙俄,穿越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大草原向南部和西南方向不斷進逼,企圖兼併西部的俄羅斯土耳其斯坦地區,一則為了該地的棉花收成,二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