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派遣海外留學生

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對洋務運動產生了更大的推動作用。最早留學國外者當推容閎,他出身廣東香山一貧苦農家,幼時人澳門馬禮遜學堂學習英文,後被傳教士送往美國學習。他在美國飯依了基督教並加入了美國國籍,並於1854 年畢業於耶魯大學。他說,透過在耶魯的學習,他感到了“無知者永遠體會不到的責任感”。他認為,“向西方學習,也許會使中國獲得新生,變得文明而強大”。但直到1872 年,容閡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援下,得以實現他盼望已久的夢想― 中國向美國派遣教育考察團。透過這項計劃,120 名身著長袍馬褂的中國男孩(其中大部分來自廣東農家)分為四等被送到美國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的首府哈特福德( Hartfort)學習。他們在當地人家住宿,同時定期到考察團總部學習儒家經典。很快他們在語言和服飾上。經歷了一場“緩慢而明顯的轉變”,他們把辮子盤了起來,日益變得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即變得“美國化”了。此時容閎己與一名美國女子結婚,在氣質上他更像一名基督徒而非儒教徒二他對這一文化同化現象也持贊成態度,這令思想保守的同事大為震驚,將這一動態反饋給了清政府。由於考察團耗資巨大,加之當時加尼福亞州又興起反華浪潮,這場留學運動便中途夭折了。當這些學生返回上海向道臺即頭請安時,他們卻因對傳統科舉制度造成衝擊而受到八股學者的猜忌。因此,容閒的這批學生主要只是從技術、管理、海軍、電報及鐵路、外交、開礦等方面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到了某些作用,而其中只有12 人後來步入了仕途。

新教傳教團與中國的現代化

西方新教傳教團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同樣也是大力耕耘而收穫甚微,充滿了挫折與失敗的經驗。1870 年時在華天主教傳教士有250 人,1896 年達到750 人;而同時來華的新教傳教士人數每10 年就增長一倍,他們的傳教點也與年俱增,如18 印年有35 個傳教點,19 ( X 〕 年時增加到498 個。不過在1890 年時,儘管在華的新教傳教士達到1300 人(這個數字是當時在華天主教牧師的兩倍),坂依的教徒才不過37 儀幻人,而同時阪依天主教者卻有50 萬之眾。在華的新教傳教士大多數來自美英兩國的中產階級或鄉村地區,通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熱衷於傳播福音,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做些慈善工作也許能收到更好的傳教效果。於是他們改變了傳教方法。但當他們試圖改變中國的多妻制、童養媳、纏足、賭博、算命、佛道信仰乃至儒家的祖先崇拜以及溺嬰、吸鴉片等社會陋習時,卻遭到了社會的抵制。他有感到,為了傳播福音首先必須辦學普及教育,讓飯依的中國人向本國同胞傳播教義。

1877 年經新教佈道總會統計,全中國已設有20 所神學學校,其中有學生231 名。起初辦的只是中小學,後逐步發展了公學和大學(c ege ) ,如聖約翰大學。這些高等學校與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學院為所屬或對應的關係。1881 年,由奧伯林(oberlin Colle)學院派出的傳道團到達中國,從而揭開了美國高校學生志願海外佈道運動(山estudentVolunteerMoVementfo了Foreign Mission )的序幕。同時來華的還有越來越多的醫療隊、診所、醫院及衛校等慈善機構。18 卯年第二屆新教佈道總會召開時,不僅有“中華教育會”( Educa … tiona上Association of China ) ,而且還創辦了“中華醫學佈道會”。基督教徒在中國發展慈善事業的前景是無比廣闊的。

浸禮教牧師李提摩太是威爾士人,他曾於1877 年至1879 年在山西販濟災民。他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認為中國人接受的西方文明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飯依西方文明的動力來源― 基督教。西方式的人類進步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而慈善工作,特別是教育,則為人類進步所不可或缺者。李提摩太自1891 年起擔任“同文書會”的總幹事,致力於向中國計程車大夫階級宣傳革新的思想。他的同道有來自美國喬治亞洲的傳教土林樂知(Young J 。 Allen ) ,後者曾從事過翻譯和編輯工作,白1868 年起在上海開辦《 中國教會新報》 ,後來又改稱《 萬國公報》。這份雜誌聘請了一些出色的中國學者擔任編輯,向當時中國的知識界廣泛介紹了西方的思想和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