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和日本對朝鮮施加影響,從而使改革變得複雜起來。儘管自1873 年以來興宣君已經失勢下臺,他仍煽動並支援了1882 年抗擊外國的起義。在這場起義中,暴民攻打了日本公使館。中國和日本都向朝鮮派遣了軍隊,但是中國派遣的人數更眾,挾持興宣君之後還將他在中國軟禁了三年。日本則在獲得賠款後退兵。李鴻章開始試圖在朝鮮優先發展貿易,任命顧問,並且左右了朝鮮政治。
自1880 年起,中國同朝鮮的關係不再受禮部控制(傳統上一直由禮部負責同朝貢國的往來),而是轉由李鴻章負責。李鴻章接受國內和英國的建議,一直致力於制訂一項綜合政策。首先,李鴻章希望在中國發展自己的軍隊和海軍的同時,透過介人朝鮮內政以促進“自強”運動。其次,他希望清政府能夠庇護朝鮮,使之不向日本和沙俄靠攏。這些貿易大國透過與朝鮮建立條約關係來拉攏朝鮮,以便從朝鮮的獨立中獲得商業利益,所以他們採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美國海軍外交官(海軍司令官)R? W ? 舒費爾特繼承外交官佩裡的傳統,起初試圖透過日本與朝鮮締結條約未果,後於1882 年透過李鴻章在天津成功地締結了條約。這樣,李鴻章制定的該項新政策就傳承下來:)李鴻章專門為朝鮮同美國進行了談判,但是他未能在條約中加上“朝鮮是中華帝國的附屬國”的詞句。而在美國的條約中卻承認了朝鮮的獨立。此後從1883 年到1886 年,在同其他西方列強簽訂的條約中也是照此辦理。
19 世紀80 年代早期,朝鮮面臨的最大威脅似乎來自沙俄,同時沙俄也是最令英國提心吊膽的國家。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中國和日本為了爭奪朝鮮的統治權而成為最主要的對手。起初中國在英國的支援下似乎古有優勢。但在朝鮮國內,更為激進的改革者都被吸引到了日本一方,因為日本的現代化運動比中國更為激進。朝鮮國內傳統派和激進派的鬥爭因此也反映出鄰近兩個大國現代化程序的異同、不過,朝鮮的保守派和各個派別 之間的鬥爭仍舊是根本問題。中國擄走了興宣君,導致其政敵上臺,即勢力極大的閿家族,其在朝廷的代表即是高宗的仁後(常被稱為“閿王后”) ; 閿 後及其家族集團乃與中國合作,廢除了興宣君的一些改革措施,但他們同樣反對那些追隨日本模式的人大搞現代化。全國政令難以統一,這在權力集團內部的種種傾軋紛爭中即可看出,而朝鮮因此也始終難以實現獨立與現代化的目標。
外國的影響勢如潮水般猛烈衝擊著朝鮮的內政。1881 年朝鮮向中國和日本分別派出了文化使團,爾後朝鮮又於1883 年遣團出使美國,1888 年另一支使團則在華盛頓有了自己的公使館。美國在19 世紀80 年代對日本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透過佈道牧師和慰問使節也同樣波及到了朝鮮。但是,儘管這些人支援朝鮮獨立,正如他們後來支援“中國統一”一樣,華盛頓方面卻從未考慮過動用武力來實現這一想法。
1882 年到1894 年是中國政府在漢城進行統治的時代,然而,頗為矛盾的是,止是這個時期同日本的接觸激發廠越來越多的愛國民眾接受西方的民族主義和改革觀念。日本的自由派人士,如板桓退助,曾為金玉均和洪英植等年輕改革者出謀劃策,並親眼見到日本在朝鮮開啟一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如美國曾對日本所做的那樣。但是,這些朝鮮的改革者,由於一心要按日本的模式西化,於是將閡氏統治集團和中國的控制影響視為障礙,井於1884 年發動廠政變。他們根據日本提供的情報刺殺了兒名保守派官員並挾持了國君,但是這場政變被中國一位很有氣魄的年輕官員哀世凱所阻撓,他擊敗了日本公使館的衛兵,救走了國君。這一事件到了1885 年方得以解決。1885 年,李鴻章同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在大津淡判後達成《 天津會議專條》 〔 ;雙方都做出了一些讓步,兩國約定各自撤回兵力,從朝鮮撤回雙方的軍事顧問,在危急時刻遣回軍隊和軍事顧問之前也要事先通知對方。
正當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日本方面在東京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此後決定在卷人國外紛爭之前首先要進一步增強國力:。伊藤相信時代對日本更為有利,過早為了朝鮮同中國交戰只會沙俄從中得利。而李鴻章則感到歷史傳統和地理都對中國有利。李鴻章繼續積極推行現代化改革,強令朝鮮實行英國在20 年前要求中國進行的改革,如建立海關並由中國海關聘用的西方人主持工作,派遣一名美國外交顧問,安裝電報電纜,以及汀“練西式新軍。作為李鴻章的副手,年輕氣盛的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