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傳統上認為,中國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改朝換代的歷史,因而不斷產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複:創業打江山、國力大振、繼而是長期的衰敗,最後全面崩潰。中國曆代正史都反映了這一點,難怪中國人總是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復上古的黃金時代。結果,中國文明就在這反覆不斷的人事變遷中艱難前行,而漢代以後的中國歷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漢代歷史的重演罷了。

必須承認,中國人對王朝迴圈的看法自然有其道理,這種膚淺的政治模式至少能與不少基本的技術、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大致契合。西漢與東漢分別都延續了200 年的光景;後世歷代在更為先進的歷史條件下,亦往往享國300 年左右,而且歷代的賦稅、行政和軍事制度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個人因素

中國的歷史學家,由於受到儒家以德治人思想的影響,在解釋王朝的迴圈往復時總是強調個人的因素。像漢高祖那樣的開國之君,因為是“天命”所歸,無不被描述成超凡的神人而非強少、,而失去“天命”的亡國之君,則被認為可憐、黯弱不說,更往往被指為邪惡、淫蕩的萊紛之君。其實,任何朝代的皇族總是毫無例外要逐漸退化的。開國之君必然是雄才大略的強者,而後繼者,生長於安樂淫佚、勾心鬥角的深宮之中,往往會成為屏弱者或低能兒。每一朝代往往會出現至少一位中興之君(如漢武帝),但總體而言,皇室子孫通常總是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

在史學家看來,凱覷皇位者倒是往往比皇帝本人還更重要。不過奪權內幕往往更加撲朔迷離。奪嗣爭統、種種宮鬧陰謀和朋黨之爭兒乎貫穿了所有王朝的歷史。但中國歷史上近古幾朝的朋黨之爭有時是圍繞國家大事展開的,大多數的朋黨之爭都不過是為了爭名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