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皇后,太子繼位後則以太后的身份左右朝政。高祖死後,其妻呂后專權,幾乎取代漢朝登基稱制,呂氏也一度把持了國政。但公元前180 年呂后死後,呂氏就被忠於劉漢的大臣夷滅了。
另一個威脅來自北方的匈奴。公元前3 世紀末時,這個大概操突厥語的民族成立了部落聯盟,其勢力東至滿洲西部、蒙古和西伯利亞南部,西至帕米爾高原,其騎兵部隊經常南下劫掠華北一帶。高祖在白登之役後,不得不採取和親、輸幣的政策以維持和平,但匈奴仍然南下不斷進行侵擾。
政府與社會
儘管有上述種種困難,漢朝統治者還是逐步建立起穩固的大一統政權,國家也在數百年來戰事不斷的情況下大大發展起來。到了公元前1 世紀末,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官吏已達130285 人。官吏和其他一些有爵號的人共分18 級,犯罪後可以減刑,官位高的還可以免交賦稅。這是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但與其所治理的人數相比就算不了什麼了。公元2 世紀的一次人口普查表明,當時人口已達5959 萬多人之眾。中國古代的人口數字極其不可靠,要麼低於實際人口以逃避賦稅,要麼就高於實際人口來吹噓政績。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漢朝的人口超過了同時期羅馬帝國的人口。
漢朝並不具備現代政府的各種功能,其統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供養皇親貴戚及確保朝廷的安全。政府並不關心百姓,除非把他們當作納稅人和民夫時或有例外。對於中央政府而言,民夫比賦稅更為重要。朝廷往往要求每個農民每年抽出1 個月的時間來修建道路和水渠、興建宮室和皇陵,間或還要服兵役,戍邊或守世京師。 農民在完成各項任務後只要安分守己,就可自由地從事農作或自行處理糾紛事宜。這樣,政府實為居於半隔絕狀態各鄉村之上的一個相當小但是高度集權的機構,而朝廷與鄉村的中介則是城鎮,由地方一長官與當地豪門地主及里長、汽老類打交道以進行統治
統治精英絕非是周時那樣的世襲貴族。不用說貴族,連各王國與侯國的宗室都是朝不保夕,因此官僚階層與上層社會山有才’之卜組成,他們一般家境富裕,知書達禮,足以在朝廷中古據一席之地。不過商人是被排斥在這個圈子之外的二漢朝和秦朝與大多數主要依賴農業收入的專制國家一樣,對商人抱有強烈的偏見,因此,朝廷中人主要都屬於地主官僚階層。
漢代社會除了皇族與少量奴隸之外,主要山兩部分人構成:交納賦稅的農民和富有的地主。後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納賦稅的特權,大多數官吏即來自這個階級,並且他們作為地方[的首腦,亦為聯結朝廷與鄉村的紐帶。這也是以後2000多年間中國社會的基本格局。這兩種階級的劃分不同於印度的種姓,亦非中世紀歐洲那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在中國,高官厚祿之人也許會淪為奴隸,而平頭百姓(像劉邦)說不定有一天也會南面為尊。
漢朝國力的極盛時期
漢初60餘年政府“休養生息”以鞏固政權,在此之後國力大張,就像秦始皇時期和後世某些朝代一樣。這一個盛局而產生於漢武帝統治時期,即從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 年、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王朝,不是英主在位一人專制,便是由上層官員主持政府工作。在前一種情況下,政策能夠得到貫徹,但由於皇帝本人是神聖不可批評的,他若犯了錯誤也無法阻止。漢武帝並不例外,他重新興建水利工程,將京師直接與黃河連線起來,大大方便了運輸糧食的工程,另外他還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待下刻薄寡恩,並且在晚年時還沉溺於神仙方術。
漢武帝在位時的漢帝國版圖之大.幾與近代中華帝國相仿,他征服了現浙江及福建境內的沿海地區,並將人口遷往內地公元前111 年,他吞併了現廣東、廣西境內的南越,又佔領了越南北部的地區。當時在今河內附近設立的治所延續了千年之久:公元前108 年,他滅掉了現北朝鮮境內的肅慎國,在今天平壤這個地方設眾了治所,
漢武帝最偉大的業績是抗擊西北邊境的匈奴。這也是出於防禦的考慮,因為這些來去不定的好戰民族時常侵擾中國的北部地區。漢武帝還想控制中國與西亞的商業貿易,在中亞河西走廊地區開創了絲綢之路漢武帝和亞歷山大大帝一樣野心勃勃地頻頻發動遠征。在公元前129 年至公元前119 年的10 年中,他連續派遣大軍(有時多達15 萬之眾)抗擊匈奴,搗毀了他們在戈壁以南的巢穴。
漢武帝對匈奴並非一味進攻,同時他也力圖找到一些盟友來對付共同的敵